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安齋五談26〕與談〈金門迎城隍經濟效益之探討〉文(初稿)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天授 時間:2024-11-22 人氣:

〔安齋五談26〕與談〈金門迎城隍經濟效益之探討〉文(初稿)

(全民專欄/陳天授)2024年11月22日,應邀參加中國地方自治學會、臺灣公共政策學會舉辦「2024 AI 世代地方政府創新治理國際學術研討會」,很榮幸擔任國立金門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副教授,紀博棟博士所發表〈金門迎城隍經濟效益之探討〉論文的與談人。

紀博士的這篇論文(以下稱本篇論文)主要採文獻分析與統計分析來探討金門迎城隍的經濟效益。經其深入探究後,可知特定地點之宗教活動,可能是成功發展宗教旅遊提升地方經濟之重要因素。所謂「宗教經濟學」的整合性學科,在臺灣溯自1980年代起,宗教研究與其他經典經濟學結合成為經濟學的研究分支,諸如「產業經濟學」、「觀光經濟學」等等,將宗教視為一種社會要素,將宗教的「變量」與經濟的「變量」整合成為「宗教經濟學」的概念,並可研究宗教如何影響經濟增長。

本篇論文從名譽人力資本理論、靈力與道德經濟關係,以及宗教文化創意產業,乃至於宗教繞境等「宗教經濟學」的研究途徑,透過宗教與經濟結合和相輔相成的實際運作模式,針對每年金門迎城隍的神與人同歡盛會分析,可知金門迎城隍會產生經濟效益。以下,謹就本篇論文所述略作討論:

1.名譽人力資本理論與經濟誘因:本篇論文引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 1723-1790)在《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書中,探討人類宗教信仰的經濟誘因,提出「名譽人力資本理論」(Human Capital Theory of Reputation),以解釋個人的宗教參與行為。個人的信仰會影響自身道德觀,進而影響其未來所得。追求個人所得極大化,就有經濟誘因去追求宗教信仰。這觀點對照傑明.弗里德曼(Benjamin Friedman)《宗教與資本主義的崛起》(Religion and the Rise of Capitalism)指出,18世紀的神學辯論給亞當.斯密斯帶來了現代經濟學的思考。

同時,本篇論文也引馬克思‧韋伯(Max Weber, 1864-1920)論述,人們在世俗經濟活動的行為,也可增加神的榮寵。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中個人道德義務的最高表現乃是從世俗事務中履行個人義務。

本篇論文還引述宋惠如等研究也曾探討慈善觀念的隱含價格,在其他條件不變下,改變慈善觀念對於宗教捐金額的經濟效益。這些變數對宗教捐獻具正向影響程度。

2.靈力經濟與道德經濟:靈驗神蹟、民俗信仰與經濟行為,比較成功模式如每年媽祖祭祀與繞境活動,和媽祖靈驗神蹟的報導等。道德經濟對照西方中古世紀(476-1453)中古時期西方經濟發展停滯期。亞當.史密斯在大學先後講授《道德情操論》(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與《國富論》,在其論述「看不見的手」的「自然秩序」組成,是一種善的力量。在靈力經濟探討上,神祇所表現出之靈驗神蹟是信眾們所長期關注的。在文化祭與文化觀光越來越盛之當代社會,文化展演呈現之意義不僅可振興地方經濟,也可凝聚對地域性之認同。若把「靈力」類比為某種「商品」,視其為人民到廟宇所要換取之東西,也是廟宇可提供給信徒之東西。可見民間信仰活動會圍繞著靈力而進行,因此可稱為「靈力經濟」。

3.宗教文化創意產業與宗教繞境:若以「文化創意產業」角度企圖將「宗教文物」視為一種文化元素以轉換成有商業利益之規模經濟,其實是很荒謬之想法,因「宗教」並不為其服務,更不會成為「世俗化」之附屬品。但「宗教」如果從「個人道德義務的最高表現乃是從世俗事務中履行個人義務。人們在世俗經濟活動的行為,也可增加神的榮寵」。

本篇論文特別指出,「宗教」的寬容大度卻反過來足以讓「文化創意產業」藉此存在,且因宗教之「神聖性」與「超越性」並不會因其世俗化而受損傷。在經濟效益與實現宗教使命間取得平衡之最適點,不致使宗教文化創意產品中之經濟放益考量凌駕於宗教使命承載。這也凸顯宗教文化與經濟效益的最常出現的「兩難困境」。

本篇論文也將宗教文化視為文化創意產業之「體」,而所衍生之各類活動則是一種「用」。若「體」與「用」整合,則能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之進一步發展,透過宗教與經濟結合與相輔相成之實際運作模式,是整合性跨領域的。亦充分表現在世俗生活與崇尚大自然,精神與身體(物質)的天人合一境界。但宗教對經濟也非完全是正向影響。如果太強烈宗教信仰的意識形態,就很容易就劃分妳我的界線,極其有可能激化衝突的導致經濟衰退,乃至於爆發宗教或經濟戰爭。

檢視世界上知名的大型宗教活動,如伊斯蘭教的「麥加朝聖」、印度教的「大壺節」、臺灣「大甲媽祖繞境」等祈福活動,每年參加者約有百萬人以上,估計其商機可高達新台幣近百億元。本篇論文亦分析迎城隍經濟效益的方程式模型,包括經濟效益、遊憩效益、淨現值分析、效益費用比分析與成本效益分析。雖然從原始月資料數據看起來,似乎金門迎城隍期間人數較其他月份多。但統計檢定後發現無顯著性數值顯示金門迎城隍期間來金門人數比其他月份多,亦即未來仍還有很大空間吸引與爭取更多人來參與。

因此,本篇論文提到金門迎城隍經濟效益的方程式模型中的兩岸因素,這兩岸民間宗教交往可能是中國大陸重要統戰的高度政治意涵。但就我方而言,除了單純宗教交流外,仍具有維護兩岸和平與發展地方經濟等高度價值。

兩岸城隍交流已有非常成功之例,除了持續吸引更多臺灣人來金門外,也希望未來大量中國大陸人民,以及來自全球各地的人們,也都能一起來金門參與迎城隍。特別是金門與廈門的特殊歷史文化淵源關係、金門與東南亞的華僑海外移民經濟關係,都是金門有利於發展民俗宗教與觀光旅遊休閒文化所產生經濟效益的重要元素,值得地方政府在行政推動與增加稅收上加以重視的項目。

本篇論文最後提到,未來後續有關研究,若能收集到更多各種有關數據等資料時,可再進行更進一步之實證分析。而部分數據若不易取得時,也可採問卷調查取得,甚至再以深度訪談補充有關分析之訊息資料。這正顯示本篇論文將針對其他有關不確定因素的影響經濟效益分析的補強,諸如氣候因素(颱風)、交通(飛機航班),以及各種類型文物展(八二三炮戰紀錄片)等配合性的舉辦各項活動,特別是選舉活動期間,更熱絡活動的熱度,創造更高經濟效益。

經濟學有如帝國主義之稱,本篇論文從宗教經濟學的理論,透過對金門迎城隍的經濟效益分析,實證經濟學帝國主義中「宗教經濟學」的論述,是為本篇論文研究的主要成果,是「宗教經濟學」的理論研究與實證應用成果,亦應作如是觀。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