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綜合新聞 > 多媒科參與金馬影展深度體驗電影創作與心理議題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資深記者劉志成 時間:2025-11-25 人氣:

多媒科參與金馬影展深度體驗電影創作與心理議題

(台灣TB新聞網/資深記者劉志成)台北育達高中多媒體設計科日前參與 2025 金馬影展《野狐少年》青少年專場映後座談,於信義威秀 12 廳觀賞比利時導演華萊利・卡諾瓦的首部劇情長片《野狐少年》。學生透過大銀幕與片中拳擊少年卡密一同經歷意外後的恐懼、脆弱、人際斷裂與心理衝擊,也在映後近距離聆聽導演分享自身故事,深入理解電影如何轉化真實經驗與創傷議題。

映後座談由主持人林治文帶領,導演談到自己的靈感源自青年時期的意外:十五歲時因事故失血一公升,身體虛弱又遭同儕排擠,這段經驗使他理解「看不見的痛」如何在心裡發生。當導演提問「你們覺得卡密是真的痛,還是裝痛?」現場大多數學生舉手認為主角「是真的痛」,這點讓導演十分意外,台灣青少年能直覺理解劇中的身心症,而歐洲觀眾卻仍有一半認為主角在裝。隨後同學陸續提問,包括狐狸代表的意涵與為何使用拳擊作為核心文本等,導演也逐一分享:狐狸既象徵主角,也象徵少年友情的裂縫,而拳擊題材則源於其團隊文化、友情與脆弱更為透明的特性,這是一個青少年在痛裡慢慢發現世界不只拳擊的故事。

多媒科學生的觀後心得更反映了本次觀影的深度收穫。241班鄭家佳提到:「印象最深的是卡密朋友的轉變,當遭遇困難時,親友的不理解和背叛更讓人受傷。」341班陳彥齡也分享:「這部電影在描述成長過程中別人給予的期待與內心脆弱的掙扎和當遇到人際關係該怎麼去解決,這些成長的傷痕我們是否能去正視,當成為堅強的人時我們是否還能正視自己的疼痛和恐懼,我覺得電影非常的精彩也讓我更了解電影背後的故事和拍攝的過程有多麼不容易」學生能從角色的心理與人際情境連結自身經驗,展現媒體文本分析能力,也看見影像敘事的多層次力量。

透過本次金馬影展活動,多媒體設計科學生不僅接觸到了金馬影展現場,也以專業角度學習影像語言、心理象徵與真人真事改編的創作方法。從觀影、討論到與導演互動,同學們獲得難得的影視教育經驗,對未來影像創作、故事敘事與藝術表達有更開闊的視野。未來將持續帶領學生走入影視產業現場,讓技職教育與文化實作真正接軌。(照片來源: 台北金馬影展提供)

圖 /多媒科參與金馬影展深度體驗電影創作與心理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