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應每年定期進行視網膜篩檢以免黃斑部微血管受損視力惡化
(台灣TB新聞網/記者陳念祖)基隆長庚醫院眼科團隊呼籲指出,現代醫學技術的幫助下,糖尿病黃斑部水腫可以被有效地治療,一旦延誤治療,患者的視力會受到嚴重不可逆的損害。
基隆長庚醫院表示,某61歲的職業駕駛,罹患糖尿病二十多年,因是家中經濟支柱,努力工作卻很少關心自己血糖控制。他三年前因視力下降就醫,被診斷為兩眼糖尿病黃斑部水腫,經兩眼各三次眼內藥物注射治療,自覺視力回復便未再回診追蹤。
近期該名職業駕駛,在監理站視力檢查無法通過,回醫院檢查才發現兩眼已因再度長期黃斑部水腫,視力嚴重受損。經多次眼內藥物注射治療,視力雖然稍有改善,但仍大不如前。
基隆長庚醫院眼科醫師楊嶺指出,糖尿病黃斑部水腫的早期症狀,包括視力模糊或影像變得暗淡,糖尿病患應每年定期進行視網膜篩檢。
楊嶺表示,有些病患治療幾個月後,以為視力已經進步或穩定,就不再回診追蹤治療,然而病情可能已在不知不覺中再次加重,待多年後再回來時,視力已經受到嚴重不可逆的損害。
黃斑部位於視網膜中心,負責看清事物及顏色分辨的主要區域。而糖尿病會引起視網膜微小血管損傷,導致液體滲漏,當黃斑部組織積聚過多液體,便會膨脹水腫進而影響視力。
楊嶺並表示,平時如有任何視力變化,應立即找眼科醫師進一步檢查,醫師可使用眼底螢光血管攝影、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等工具評估病情嚴重程度。
目前,治療黃斑部水腫,主要使用眼內藥物注射方式,可選擇抗血管生長因子(Anti-VEGF)或類固醇。若注射療效不佳,或水腫不在黃斑部中心區域,也可使用視網膜雷射治療。如果合併視網膜前膜拉扯,也可考慮玻璃體切除手術。
根據國際大型研究,眼內藥物注射抗血管生長因子的病患,平均第一年大約需要注射6-8針、第二年需要注射4-5針、第三年需要注射2-3針。通常一開始先每月注射,隨著水腫逐漸改善及穩定,可以慢慢延長注射的間隔,從間隔二個月至四個月不等。
基隆長庚眼科團隊的研究顯示,圍繞黃斑部中心的微血管保存越完整,越有可能快速延長注射間隔。相反的,若受損嚴重則可能需要更長期的密集的注射。
今(112)年2月開始,健保署已通過增加眼內注射抗血管生長因子藥物給付數量,在確認治療有效的前提下,每眼共可申請針數上限由原來的8針增加到14針,大大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
楊嶺指出,申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可申請5針,第二及第三階段可分別申請5針及4針。不過很重要的是,若沒有良好的血糖控制,糖尿病的各種併發症終將持續惡化,因此在第二及第三階段申請時,糖化血色素(HbA1c)需控制在8%或以下。
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每十名成人就有一位罹患糖尿病。糖尿病患最常見的併發症就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其中,十分之一會併發糖尿病黃斑部水腫,為視力受損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而,抽菸、高血壓、血脂異常等,也都可能導致視網膜微小血管損傷,增加糖尿病黃斑部水腫風險。

- 綜合新聞-04-02- 新北技職稱霸北區青年技能競賽! 16金131人獲獎
- 政治經濟-04-02- 外交部表示南非首都的台灣代表處依然正常運作
- 頭版新聞-04-02- 231座泳池滯洪量待命 新北智慧防汛系統全面啟
- 天機神算子-04-02- 今彩539 → 20、32
- 綜合新聞-04-02- 獅子會捐贈高階胃鏡 新北聯醫提升醫療服務
- 產業新聞-04-02- 新北桐花祭4月登場 6大區浪漫小旅行開跑
- 社會新聞-04-02- 國際賽場發光 新北消防勇奪亞洲急救競賽冠軍
- 綜合新聞-04-02- 公告臺北市114學年度國民中學正式教師聯合甄選
- 綜合新聞-04-02- 教保服務人員專業發展社群成果分享會─推動交
- 社會新聞-04-02- 新北警全面掃蕩竹聯幫 破獲1.8億詐貸案逮11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