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安齋筆談39〕綜論戒嚴時期中華民國文藝政策(七)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天授 時間:2023-05-23 人氣:

〔安齋筆談39〕綜論戒嚴時期中華民國文藝政策(七)

(全民專欄/陳天授)戒嚴時期的前階段,政府在推動文藝政策上,還遇到一個台灣獨有的特色,就是1895年至1945年的台灣是生活在日本的殖民統治之下。殖民政府對台灣文藝政策,與國府在1949年5月20日零時起開始在台灣實施的戒嚴統治是有很大不同的。因而也凸顯百年來台灣文學發展的特色,是處在日本殖民政府與國府戒嚴體制的環境下,其雙源匯流所形塑文學面貌的淒美絢麗。

日據時期台灣的新文學運動,基本上一方面是受到1919年五四運動以來中國新文化運動;與另一方面也受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民族運動的雙重影響。尤其是日本在1920年代學習西方民主國家的推動政黨政治,台灣也出現議會設置的請願運動,以及成立台灣文化協會等團體的推動文藝活動。

1920年(大正9年)7月,在東京的台灣留學生組織了台灣青年雜誌社,創辦了《台灣青年》,表面上雖然是提倡台灣青年的覺醒,新文化的全面建設,但其目的在提高民族意識,鼓吹民族運動,反對台灣總督府的專制政治。《中華民國文藝史》指出:

《台灣青年》雜誌,為了配合台灣的文化啟蒙運動及民族運動的發展,擴大業務,於1922年4月10日,改稱為《台灣》雜誌,……此中最值得注目的是黃呈聰〈論普及白話文的新使命〉(第四年第一號)及黃朝琴〈漢文改革論〉(第四年第一、二號)的兩篇論文。這兩文所提出的問題,雖然只是提倡白話文,但它本身顯然是受了祖國五四運動的影響,所以也可以視為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先聲。此後,追風的「彼女お何處ヘ」(第三年第四、五、六號),無知的「自制島」(第四年第三號)及柳裳君(即謝星樓)的「犬羊禍」等三篇創作小說,以台灣新文學上來說也是值得紀念的作品。這一時期有關文學的評論、介紹及小說、詩、翻譯已經漸漸地多起來,顯示對文學的關心。

這時候,由東京的台灣留學生發動的民族運動已擴展到台灣來。台灣雜誌社為適應這種情勢,決定增刊半月刊《台灣民報》,這在當時的台灣確是一種革命性的措施,而對於文藝則闢有專欄,經常刊載文藝論文和作品。諸如刊載胡適〈終身大事〉及張我軍、劉夢葦等人的介紹中國文學革命的文字。該報可以算是新文學作品的搖籃,或溫床。

文藝雜誌方面,1925年12月,楊雲萍發行《人人》雜誌,這是最早的中文文藝雜誌,可惜只出了兩期便停刊了。1927年7月,《台灣民報》遷回台灣發行,篇幅擴大,新文學作品得到了更大的鼓勵。

《台灣民報》刊載的新文藝文字,除了轉載中國大陸出版的《民鐘》、《國聞週刊》、《現代評論》、《泰東月刊》等所刊載的作品外,純粹由台灣作家寫的作品,主要有懶雲、守愚、一村、郭秋生、虛谷等人,並有法國留學生李萬居翻譯的法國作品。

這一時期作品的主題和內容,主要是描寫日本警察橫暴壓迫民眾,台灣社會受到舊禮教束縛,以及地主和資本家剝削佃農和工人的生活黑暗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