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拙耕園故事01〕1832年店仔口乾旱的稻米歉收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天授 時間:2023-07-19 人氣:

〔拙耕園故事01〕1832年店仔口乾旱的稻米歉收

(全民專欄/陳天授)我家先祖世居下茄苳(堡)安溪寮(庄)地區,他們極有可能已先後遭遇在該地區發生於1696年(康熙35年)吳球、1701年(康熙40年)劉却、1721年(康熙60年)朱一貴、1767年(乾隆33年)黃教的治亂事件。

特別是到了1836年(道光16年)發生張丙、1840年(道光20年)沈知、1853年(咸豐3年)賴鬃、1862年(同治元年)戴潮春,以及1875年(光緒元年)吳志高等影響社會安定的歷史重大事件,更是我高祖父母的親身所經歷過的社會動盪情勢。

先祖在農業尚未發展的物質缺乏年代,他們在下茄苳堡安溪寮(土名頂寮)的這小塊土地上生活,儘管先後遭逢多次社會動盪的不安事件,他們依然憑藉著無比堅強的毅力,勇敢地承載這接連不斷的衝擊,過著是純樸的農村生活。

陳家到了我高祖父陳祥這一代,他出生於1827年(道光7年),當他5歲的時候就不幸遭逢店仔口(現今白河區)發生張丙等人私自集購稻米的違法交易事件。該事件起因於1832年(道光12年)9月,在下茄苳堡地區,本是該收割稻穀的季節,却不幸遭逢嚴重旱災的造成稻作歉收。加上,當時嘉義知縣邵用之的處理無方與不當。

清治時期下茄苳堡地區水利的陂圳興築,根據1717年周鍾瑄《諸羅縣志》指出:已開發重要陂有:諸羅山大陂、柳仔林陂、八掌溪墘陂、埔姜林陂、馬朝後陂、楓仔林陂、佳走林陂、三間厝陂、烏樹林大陂、安溪寮陂、王公廟陂、新營等庄陂等七十陂。以圳為名者有:內林圳、走猪庄圳、荷包連圳、茄苳腳庄圳、石龜溪庄圳等五圳。

特別是楓仔林陂、烏樹林陂、安溪寮陂、王公廟陂、新營等庄陂,其等諸陂皆源由白水溪(又稱白河),足證明當年陂圳興築對於下茄苳堡地區發展農業的貢獻。

乾旱的導致稻米歉收,又依當時官府嚴禁各區的米穀外流,才會有嘉義縣店仔口(下茄苳南堡,今臺南市白河區)人,世代經營魚行的張丙,被指控於店仔口違法越區買賣稻穀,導致張丙集團即以下茄苳堡為根據地起事。

周芸皋〈記臺灣張丙之亂〉,提到1832年的冬天,張丙倡亂嘉義,先殺害知縣、知府,後圍嘉義城,破鹽水港,劫軍火、器械於曾文溪。同時,彰化黃城陷斗六門(今斗六),是為北路賊。鳳山許成、臺灣林海攻鳳山,奪羅漢門,應張丙為南路賊。而鳳山粵莊奸民李受,又乘間假義民旗,焚殺閩莊阿里港70餘處。凡3個月,事平。

張丙起事之初,以八掌溪沿岸的茄苳為根據地,先搶劫鹽水港佳里興巡檢署,殺教讀古嘉會及汛兵,掠下加冬(今臺南市後壁區)、北勢坡、八槳〔掌〕溪各汛。嘉義縣知縣邵用之進擊入店仔口(今臺南市白河區),被張丙圍抓撻辱分屍。臺灣府知府呂志恆以鄉勇會營往援,張丙禦之大排竹〔在下茄苳北堡〕。

當時在大排竹外的古道陣亡的將士骸骨,現已被遷葬於王豐里崁仔頭鯉魚山旁,另築一忠義廟春秋祀之。至於知府呂志恆坐騎失足的小橋,後人名之為「跋死馬橋」,據稱其舊址在當今大竹國小和白河國中間的田洋,惟此古橋在多年前的農地籌劃之後已消失無蹤。

張丙肇事期間所造成社會的動盪不安,讓人很容易聯想起接著發生於1840年(道光20年)沈知、1853年(咸豐3年)賴鬃、1862年(同治元年)戴潮春,以及1875年(光緒元年)吳志高等影響社會安定的事件,更是對下茄苳堡安溪寮庄地區居民性命和財產造成無法彌補的重大傷害。

從1832年的店仔口因為乾旱導致稻米歉收的爆發張丙事件,以及一直後來延燒到1875年的吳志高事件,其時間與地點也正值我的高祖父母,他們的青少壯年成長,以及在下茄苳堡安溪寮地區努力發展事業的時期。(作者現任台北城市大學榮譽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