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安齋五談34〕導讀與白話注江日昇《臺灣外記》(三)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天授 時間:2024-12-04 人氣:

〔安齋五談34〕導讀與白話注江日昇《臺灣外記》(三)

(全民專欄/陳天授)有關《臺灣外記》版本的研究,我根據民國七十年五月,河洛圖書出版社出版《臺灣歷史演義》(原名臺灣外記)一書的附錄(見該書頁407-501),其整理自《方豪六十自訂稿》排印的〈臺灣外志兩抄本和臺灣外記若干版本的研究〉一文,已詳盡考證了各種不同書名與版本的問題。

方豪的這篇文章,還特別考證了陳祈永與江日昇的訂交和作序的年代,同時對照了鄭應發為江日昇《臺灣外志》寫的〈序〉。鄭應發的序言全文如下:

天生的才能,怎麼會是偶然呢?生來的才能,必定有所用的地方。與生俱來的才能不一樣,使用的方法也不同。有的人在朝廷中位居高位,有的人則被安置於偏遠的地方;更進一步,有些人處於動盪不安的狀態,無法自立。不能把這些人和那些人相提並論,那些天生才能被使用,才能顯現他們的才華;像這樣的人,有天生的才華,卻未曾被使用,因而無法顯現他們的才華。這樣的情形會導致空虛、乏力、動盪和忍耐,促使他們奮發努力有作為,讓他們在當時出名、名留青史,加強他們不會淹沒在歷史洪流裡。

我的朋友江子東旭,他的祖先在勝國末期,曾經統領數萬大軍,看見天命在此,因而歸順我國,改武為文,擔任州守一職。東旭是最小的孩子,最被寵愛,朝夕相伴,對時事非常了解,記憶力好又見是廣博,慷慨大方重視義氣,家徒四壁顯得冷清。

唉!如此人才,卻生不逢時,明明大家都認為他會有好的前途。無奈他的命運與時代相違背,有很多牢騷,所追求的目標未能如願,在路途上遭遇許多坎坷。因為和友人的計畫,卻無法如願完成。他想成為像黃鶯般的義俠,卻反而遭受如麻雀那樣的誤解,長久處於訴訟之中,被迫居於縣衙附近,因而寫下《臺灣外志》這本書。

這書專門是寫鄭氏家族,從明太祖開始,並非想記錄明代的開始,而是記錄鄭氏的開始;第一篇寫顏思齊,接著寫鄭芝龍的事蹟,還有開闢臺灣的歷史。

國姓爺鄭成功,年輕時為書生,帶領半旅的軍隊,佔領金廈島戰略要地,抵抗來自天下的敵軍,不得不說真是壯觀!他仔細觀察時局衡量形勢,效仿虯髯客的行為,隱匿在臺灣,保持明朝的名號和制度,父子祖孫相繼四十年,到了明朝末期,只有見到一位後繼者。

在這段時間,真誠與虛偽的心思、高明與拙劣的謀略、嚴謹的軍隊、勇猛的將領、賢臣隱士留下的痕跡、王朝宗室的隱匿居所,以及義士、忠臣、烈女、節婦所有的事跡,都被記錄在書裡;直到施侯〔施琅〕立功、鄭氏歸順、寧靖王效忠、五位妃子殉難。

東旭的這本書,記錄鄭成功的統治,實際是寧靖王的統治,寧靖王去世後明朝也滅亡,他的見解卓越深遠,的確能永留千古。

唉!東旭若不是因為深陷訴訟而感到憤恨,被迫居於縣衙附近,怎能寫出這本書流傳後世呢?太史公〔按:指司馬遷〕提到西伯的《易經》、孔子的《春秋》、以及《離騷》、《國語》、《兵法》、《呂覽》、《說難》、《孤憤》、還有《詩經》三百篇,這些大多是聖賢發憤而寫的作品。

東旭具備這樣的才華,完成這樣的著作,難道不是天意讓他在當時享有盛名、流傳後世,讓他不會被湮沒嗎?與南方百城相比,他的才華又如何呢?

我讀了這本書,無法默不作聲,於是寫下他寫書的原因。雲陽誼教弟鄭應發滿懷敬意拜讀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