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兩岸藝文新聞 > 中壢老街溪彩繪公共藝術 城市漫游核心概念 共寫地方文化旅程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茱茱 時間:2025-04-21 人氣:

中壢老街溪彩繪公共藝術 城市漫游核心概念 共寫地方文化旅程

(台灣TB新聞網/記者茱茱)公共藝術始終是一個城市的進步與發展指標,更是生活美學的重要內涵暨靈魂,公共藝術帶來與環境互動融合的特質,亦對應出與社會共存共榮的美感,從此延伸出的人文價值與靈動生態,也為民眾投身其間更顯珍貴與多彩,藝術氛圍讓城市復育品味,公共意涵更串連多元體悟,為城市開啟新的樣貌,帶來直觀感動,打動人心。在漫游城市記憶的藝術風景中,中壢老街溪側面塗佈彩繪的公共藝術,在邁入第二期的豐沛多彩之際,為眼前景觀營造出不同的和煦與交融,老街溪所展露出的強韌生命力,在色彩幻化與動植物根源契機下,備顯家園生命維繫的可貴,建構出一齣齣美麗的真情故事,格外受到關注與期待。

圖 /中壢老街溪的彩繪公共藝術計畫,呈現文化與環境共存共榮的契機。(攝影吳欣穎)
 

藝術與環境的對話 顯影家屋人文記憶

計畫策展人張惠蘭表示,公共藝術理應是建構在公眾的物件上,但老街溪的側面塗佈彩繪公共藝術則是落在民間私宅上,這是一項重大突破,承襲社會改造的信念,在此基礎上對應出鮮明的角色,讓公共意識成為民主的媒介,卻也在尊重地方倫理與認知下,為此公共藝術的發展與施行展現契機。張惠蘭認為,計畫從文史現況中找尋歷史的記憶,從居民認同中爬梳文化的深廣度,在可塑性的藝術景觀中謀求心境的提昇,進而用眼觀察,用心體會,放大了視野,開闊了胸襟,為公共藝術所延伸出的視覺觀感及心靈認知找到了生命提昇的佐證。基於老街溪的城市面向特質,在計畫中呼應了老城改造的既有政策,在公共藝術的基礎上回應過往歷史,用清新的眼光預測未來,在推動城市更新計畫的前提下,賦予城市主體的繽紛多彩與細緻多元,這是公共藝術發揮功能投射能量的重要一步。
圖 /藝術家梁軒睿的作品「牆的記憶」,透過藝術家王崧合的數位動畫與AR技術,讓壁畫中的動物與老街溪的溪哥與觀者互動,饒富雅趣。(攝影吳欣穎)
 

藝術場域真切建構 執行策略掌握先機

第二期公共藝術設置有幾項特色,包括實體空間環境清潔、老舊鐵皮更換、石棉瓦更換、牆面飾材刨除、外牆及窗框防水除鏽等;另外,建築立面藝術化的設計,則是透過環境色彩調查後進行建築立面色彩計劃與執行立面塗裝與壁畫繪製、鐵皮屋頂與圍籬彩繪與鐵窗結合裝置藝術等。在雲端網絡系統部份,則以AR結合壁畫效果呈現,並藉由媒體宣傳、平面刊物及網路媒體報導、數位影音、紀錄片拍攝等作業來強化外界對老街溪彩繪公共藝術的正面印象。同時,專業策展團隊也因執行社區藝術工作坊及藝術導覽活動,而形成與外界的稹密對話與寓存的交流功能,為計畫案帶來期待與亮點。
圖 /藝術家黃蘭雅以彩繪窗的圖案,模擬不同形式的創景,使觀者透過尋訪欣賞屋主的生活風景,格外受到青睞。(攝影吳欣穎 )
 
老街溪公共藝術計畫不僅是一場視覺美化行動,更是公共藝術如何與城市肌理共存的實驗場。這些藝術作品如同記憶的觸媒,讓人們在步行、駐足、凝視之間,感受到環境與心靈的對話。未來,我們期待透過更多社區參與計畫,讓居民成為藝術的共同創作者,進一步深化地方文化的認同感與連結。在科技的助力下,藝術的呈現方式也將更加多元,為城市公共空間帶來更多可能性。當我們重新發現身邊的美好,藝術便不再只是裝飾,而是一場與土地、社群、記憶交織的深刻體驗。
圖 /中壢老溪街彩繪水廊步道計畫,將成為當地生態景觀融入常民生活的重要一步。(攝影吳欣穎)
標籤:兩岸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