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張道藩筆記10】麥加錫與張道藩
(全民專欄/陳天授)當立法院長張道藩針對吳國楨在台灣省政府主席任內,其所作所為向行政院陳提出嚴厲質詢之際,國民黨在大陸時期曾任北大教授、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來台後,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第四組主任、中央常務委員會委員和《中央日報》總主筆、董事長等要職的陶希聖,亦在各大媒體連續地發表相關的評論。諸如1954年3月9日《聯合報》〈省議會查問吳案—不查則已.一查到底〉、14日《台灣新生報》〈從一點看全般—吳國楨的「馬配炮」〉、4月5日《台灣新生報》〈麥加錫與張道藩〉、27日《聯合報》〈對吳案要打到底〉、5月1日《聯合報》〈答讀者的信〉等多篇文章。
我從中擇要筆記了這篇特別與張道藩有關,陶希聖發表於4月5日在《台灣新生報》篇名〈麥加錫與張道藩〉的評論文字,其內容概要:美國參議院常設小組主席麥加錫先生,以抨擊政府內共黨及同路人著名。參議員麥加錫的名望,僅次於總統艾森豪。一般人叫他這鐵面抨擊共黨和同路人的作風是「麥加錫主義」。(略)我們中國立法院也有一個鐵面的漢子。他雖人被譽為立法院院長,但在我們憲法和立法院組織法及議事規則上,並沒有剝奪院長以立法委員資格所享有的發言權。張道藩終於「鐵面無私」的發言了。
陶希聖文內又指出張道藩先生說:「凡事以國家為敵的人,都是他的敵人。凡是與國民為仇的人,都是他的仇人。」他這次發言,便是為了吳國楨,向行政院提出質詢。他的質詢就是有名的十三點—吳國楨以前在上海市長和台灣省主席任內違法失職舞弊營私的十三點。…張道藩沒有麥加錫那麼的冒險,卻是有麥加錫那樣的堅決,張道藩更是鐵面無私。如果「麥加錫主義」這一名詞還有幾分不大穩妥的意思在內的話,我以為「張道藩主義」這一名詞的含意就是剛健,堅決,勇猛和正義。也許有人要問:「張道藩先生為什麼不把吳案的證據公布出來,訴諸國民的公判」。
陶希聖文內的答覆是這樣的:一、立法委員的質詢,是有材料作根據的。但是負有搜集證據來辦理的機關是行政院、監察院和法院。二、行政院是根據事實,下令撤吳國楨政務委員的職,這是行政處分。監察院蒐集材料,對吳案提出糾舉或彈劾,這是監察權的行使。至於法院,就是偵查、起訴、公判和判決,這是司法權的範圍。立法委員只是向行政院提出質詢。他不能進一步彈劾,也不能進一步審理。在一個五權分立主義的憲法上,立法與行政、立法與監察、立法與司法,各有其職權,不能逾越範圍。在一個民主法治國家裡,立法院提出質詢之後,案件便進入行政、監察與司法的方面。一般人儘可能冷靜地看著行政院、監察院和司法機關怎樣辦。
陶希聖最後寫道:「我寫這篇文章,是表示我對於中國麥加錫的敬意。但是我的意思並不止於這一點。我以為吳案當然要徹底查辦。尤其要在查辦吳案的時候,更進一步剔除弊端,要飭吏治。吳國楨為什麼省主席去職就要出國,出國就要反叛?這一問題的焦點就是他做省主席的時期,一手製造弊端,並且一手掌握弊端。當他主持省政府時,他能夠掩蔽這些弊端。到了他去職以後,這些弊端必然發作。所以他趕快出國,趕快造反,希望以叛國來轉移中外人士對於他違法舞弊的視線。今日行政院對他的叛國,已給予撤職的行政處分。這就夠了。我們要求監察院與司法機關追究他違法舞弊各案,同時也要求行政院趁這一時機,幫助省政當局清查弊端,整飭省政。我尤其希望張道藩先生再進一步發起和督促這一整飭省政的運動,使中國的麥加錫主義更加嚴正,更有積極的意義。希聖不才,願執鞭鐙。」(作者現任台北城市大學榮譽教授)
- 綜合新聞-10-22- 教育部頒獎表揚大專校院媒合工班支援災後復建
- 綜合新聞-10-22- 濱江實中深化國際教育交流 締結新加坡義順中學
- 社會新聞-10-22- 豪雨襲新北汐止長青路坍方 市府工務局搶修恢
- 頭版新聞-10-22- 2025台灣網際網路研討會(TANET)暨全國計算機會
- 社會新聞-10-22- 台中疑爆非洲豬瘟 新北啟動全面稽查及禁止廚餘
- 產業新聞-10-22- 鄭英耀部長領航教師教育新願景—推動多元創新
- 頭版新聞-10-22- 台中傳疑似非洲豬瘟 新北議會民進黨團籲加強防
- 兩岸藝文-10-22- 教育部藝術與設計菁英海外培訓計畫113年度學員
- 社會新聞-10-22- 教育部嚴格把關食安與營養 學校午餐安心上桌
- 頭版新聞-10-22- 宏匯年底簽約投資86億 打造新莊複合型轉運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