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愛誠園散記26〕政治學概論及在警政之應用(上)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天授 時間:2023-01-10 人氣:

〔愛誠園散記26〕政治學概論及在警政之應用(上)

(全民專欄/陳天授)2011年9月,我在「誠園」(如附照片)推廣教育中心的講授「政治學概論及在警政之應用」課程,這是我在「誠園」四年制正期班之後,開始在推廣教育中心,針對在職班,及通過特考警察人員的授課,是我政治經濟學理論與實務的再考驗。

這課程的特別意義,是政治學與警察學的跨學科課程。對我而言,主要是將其視為台灣治安史研究途徑,在其環境影響的因素中,除了涉外性、經濟性、社會性之外的政治性因素。講授與資料的準備,都讓我在撰寫台灣治安史過程中更有助於整合性通識理論的整理與應用。我花了一段時間撰寫了講授大綱,總共十講:

第一講:政治學意義與發展。指出政治學的意義有拉斯威爾(Harold D. Lasswell)將政治視為價值的型塑與分配,並強調權力對決策制定的影響。夏史奈德(E. E. Schattschneider)視政治為管理的藝術與科學暨衝突的社會化。伊斯頓(David Easton)視政治為權威性價值分配。蘭尼(Austin Ranney)認為政治是政府制定政策的過程,而團體衝突則是政治的特徵。綜述政治是眾人之事,將政治視為政府,以及政治就是運用權力的價值分配。

政治是命令與服從的統治關係,而統治關係所需要的權力稱之為統治權。以統治權為中心,分析統治團體便是國家論;分析統治型態便是政體論;分析統治機關便是機關論;分析國民怎樣行使統治權便是參政論;分析統治權活動的原動力便是政黨論。政治學是研究政治現象的科學。

政治學發展從在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時代,是政治與倫理混合不分的時代。中古時代,是政治學漸受羅馬教會的支配,是政治與宗教的結合。15、16世紀,是民族國家誕生之後,主權說促成政治與法律的姻緣。19世紀,是孔德(A. Comte)與史賓塞(Herbert Spencer)用社會學的觀點來研究國家,建構了政治學與社會學的關係。20世紀之後,針對福利國家及眾人之事為研究的對象,幾乎都是經濟性的,形成政治與經濟的熱潮。

1960年代,伊斯頓(David Easton)的政治行為理論認為,主要影響政策的是要因應民間社會所提出的需求。政府決策完全受到輸入項的影響,政府本身並無任何影響政策的能力,只是被動地將民間社會的需求轉化為政策而已。

現代發展為民主政治主流的多元論,旨在強調政治機會的均等,對於權力的概念,著重於決策過程中不同喜好之間的關係,與決策過程的結果。強調可透過個人的喜好與價值來解釋或理解社會整體。雖然,多元論強調權力廣泛分散,但亦強調社會整合(social integration),凸顯了利益團體對選舉與政策的重大影響力。

第二講:統治團體的國家論。構成國家的基本要素有1.領土、2.人民、3.主權(主權組合形式的國體(form of state)主要可分為單一制、聯邦制和邦聯制國家)、4.政府(是國家所設各級機關的總稱)。國家與政府常常被交互使用,是因政府每以國家的代理人自居;另因國家有主權,政府有權力。主權具永恆性質,權力出於主權,且受主權限制。政府權力交與有職位的特定個人。5.國家意識(指生存在這個國家的人民對其國家的認識,並解釋他們所生存的時空情境的方式及其思想)。

國家的目的:1.安全、2.秩序、3.正義、4.自由、5.福利。國家目的的變遷從警察國家時代,進入法治國家時代,而進入文化國家及經濟國家時代。國家的主要分類:1.單一國、2.聯邦、3.邦聯、4.國協。國體的形式:1.君主國、2.貴族國、3.民主國。

第三講:統治形態的政(府)體(制)主要類型。1.民主政府體制的主要特徵:表現主權在民、政治(黨)競爭、權力更迭、人民代表、多數決、表示異議與不服從的權利、政治平等、大眾諮商、媒體新聞與言論自由等等。

2.極權政府體制主要特徵:全面性的意識形態、單一政黨、秘密警察、壟斷媒體與武器、管制性經濟、國營企業等等。

3.威權政府體制主要特徵:少數菁英控制政府決策,但並不試圖控制社會大眾生活的所有面向,政治以外的經濟、社會、宗教、文化與家庭事務通常不在政府的管制範圍之內。但政治上也可能實施局部性選舉,或宣布局部性戒嚴,例如1949年制1987年國府在台灣的實施戒嚴。

4.其他政府體制─混合體制,新興民主國家體制都結合某些民主原則和威權治理,例如雖有選舉制度,卻出現準極權或獨裁式的強人政治,其特徵:操弄選舉、鎮壓反對力量、控制部份媒體、不能保障基本公民權、國家機器無法運作等,這種混合體制被稱之為「選舉式民主體制」」、「競爭式威權體制」、「有限度的民主體制」等。(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