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安齋續談48〕《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卷六):人文主義與文化篇》提要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天授 時間:2023-10-16 人氣:

〔安齋續談48〕《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卷六):人文主義與文化篇》提要

(全民專欄/陳天授)作者在本書〈自序〉中提到,他於1970年代大學時期的兩位恩師,一位是鼓勵他繼續往中國學術思想史研究的國文老師曹昇教授;另一位是啟蒙他在圖書館學領域的圖書館學系主任藍乾章教授。在本書內容有部分書寫方式,是他整合二位恩師的專業治學方法,從字裡行間也處處記下他這麼多年來對二位恩師的難忘與感懷之心。

本書第一部分「《近代學人著作書目提要》補述」的文字,是收錄〈胡適1970年代重要著作書目提要的補述〉,與〈近代學人1970年代重要著作與胡適的文化記述〉兩篇。作者係採取圖書館學的研究途徑,和檢證他個人經驗的歷史方法,記述1970年代前後胡適與其他學人之間重要著作的文化互動。

作者記述1970年代前後,他如何的構思撰寫《近代學人著作書目提要》階段,透過他的大量購讀近代學人的重要著作,特別是包括當時還被政府列為禁書的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李‧何林《中國新文學研究參考資料》(原名為《近二十年中國文藝思潮》)、地平線出版社編審的《唯物辯證法論戰》等等。

本書第二部分「中華儒家文化」的文字,是收錄〈余英時人文主義的通識治學之探討〉。有關這篇論述,作者特別感謝余英時通識史學方面的著作和論述,以及胡適自由主義思想,他們兩位學人迄今一直影響作者的處事、為人與治學的態度。

作者也特別提到他在警察大學講授「臺灣治安史」的期間,讓他經常會陷入思考臺灣歷史發展的幾經政權更迭,面對各階段不同的國家政府、社會秩序與庶民權益之間的複雜關係,讓他腦中不時浮起英國艾克頓(John Acton, 1834-1902)為什麼會說:「流亡是民族性的育嬰室,一如壓迫是自由主義的學校」的這句話來。

作者在警大通識教育中心授課多年,非常感謝警大提供了他在教學上無限寬廣思路與靈活應用的環境,讓作者擁有可以自由地思考與從容文字書寫的寶貴時光。作者也感嘆儘管他有時候自己也難免會陷入沈光文(1613-1688)的心境。這位夙有「臺灣孔子之稱」的儒生,當其撰寫〈戲題〉詩時也有:「十五年來一故吾,衰顏無奈白髭鬚;隻應遍處題詩句,莫問量江事有無」的感慨。

本書第三部分「中華文化主體性」的文字,收錄〈徐復觀激進的儒家思想與本土化〉一文,是作者敘述了徐復觀早期的從事政治與軍旅生涯,50歲來臺定居臺中之後,完全脫離了政治圈的專任教職,展開其後半生的學術研究與文化評論的生活。

作者回憶在1970年代從恩師曹昇教授的薦讀《孟子正義》,和接觸胡適、錢穆、徐復觀等人的著作的經過。作者現在回想自己在構思撰寫《近代學人著作書目提要》的階段,是抱定自己未來是要以學術研究為志業的。

然而,人生不能如自己規劃的事十常八九。作者自述他在服完兵役之後的1970年代後期,原本想先留在圖書出版界謀生,兼以增加自己工作的磨練機會,但工作幾經波折下來,給他命運帶來轉機的是當蔣經國總統推動「吹臺青」的取用本省籍青年階段,因緣際會在「本土化」的政策下,有幸參與了政府體制內的工作。

作者自述在這一階段的就業、成家與成長,乃至於後來赴國外進修的歷程之後,就如同徐復觀50歲時候的轉換跑道機運,得以專心地在大學從事於教學與研究,過著閱讀、學思與書寫的平靜生活。也因為作者早年的認同和接受政府「本土化」政策,更讓他更敬佩於徐復觀對於儒家思想在臺灣本土化的激進思維。作者之所以認同臺灣以中華文化主體性和中國儒家思想為可貴資產,是他堅信21世紀的「以道抗勢」,將是有賴先秦儒家自由民主思想的根苗與茁壯,來達成全人類世界和平的理想。

作者在該書〈自序〉中也自勉學習大儒顧炎武(1613-1682)「遠路不須愁日暮,老年終自望河清」的認真精神,和透過自己「閱讀、學思與書寫」的一步一腳印功夫,做為他從事人文主義通識治學者的途徑,確實去體會人生真正的價值只有在正確的地方,才會顯示出正確的價值;人類為追求人文主義的根本價值,唯有從人類自己本身的內在體驗,不僅僅是自己具有生存與生活的人生意義,更是要彰顯整個宇宙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