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安齋三談40〕台灣明鄭東寧王國資本主義農業初期發展(一)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天授 時間:2024-03-04 人氣:

〔安齋三談40〕台灣明鄭東寧王國資本主義農業初期發展(一)

(全民專欄/陳天授)1624年至1662年,荷蘭的佔據福爾摩沙期間,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英國,於1625年由查理一世繼位。任內由於荷蘭漁業發達,主要漁場即英國沿海,兩國為市場利益時起衝突。查理一世為了造艦,加重百姓稅負;又因清教徒勢力崛起。1649年,遭到處刑,是為克倫威爾領導的「清教徒革命」,從此英國進入「共和國時代」。清教徒革命是英國資產階級的革命,是一場導致資本主義制度在英國確立的革命運動。

1660年,查理二世設立皇家非洲公司並授與特許狀,讓它壟斷西非與美州之間的奴隸貿易;查理二世很重視海軍的建設與發展。1665年,發動第二次英荷戰爭,但在敗給荷蘭之後,查理執意向荷蘭報仇。1670年,他簽署「多佛秘密條約」,與表弟法王路易十四結盟。

1672年,法王先向荷蘭宣戰,英王接著在未經國會同意下,就直接向荷蘭宣戰。這年法國陸軍入侵荷蘭,佔領荷蘭大片領土,造成荷蘭所謂的「災難年」。荷蘭以決堤阻止法軍佔領阿姆斯特丹,並委由奧蘭治親王威廉三世的為聯省執政階段。

威廉三世先與西班牙、奧地利、普魯士等結盟,迫使法國撤兵,收回失土;再派人到英國向議員重金遊說並製造反法輿論,激化英國市民對天主教法國的恐懼與仇恨,使得英國國會逐漸反對與法國結盟,不願繼續撥款給查理二世,迫使查理二世中止英法聯盟,並與荷蘭議和,英國因而得到荷蘭部分的殖民地,但必須給予荷蘭20萬英鎊的補償。

1673年,因為荷蘭與西班牙聯手與法國苦鬥,反而讓英國商人在海上漁翁得利,進佔了荷、西的大片海外市場,同時大幅擴張英國的海權,特別是英國東印度公司打破荷蘭人對東亞商貿的壟斷,與台灣的明鄭東寧王國締結通商條約。1688年,英國發生史上所稱的「光榮革命」,從此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國會至上、司法獨立、言論與出版自由的政體。1760年代,英國已經成為全球海洋的新霸主。

明鄭東寧王國是第一個在台灣建立漢人政權,和帶來與提倡漢文化的時期,因為引入大量的移民,使得漢人人口迅速超過原住民族。鄭成功既先受封「延平郡王」,並改台灣為「東都」,鄭經階段則正式號稱為「東寧王國」。

中國封建制度是只有貴族血統才能登上政壇的制度。然而,「延平郡王」、「東寧」的這種受封體制顯然是大明國、大清國時期皇權體制的延伸。這種以皇權為中心的冊封體制,畢竟是由大明國、大清國掌握東亞市場之中,所呈現朝貢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貿易具體形式。

15、16世紀以來,東亞是一個以大明國為盟主的冊封朝貢體系所構成,包括了琉球、安南、暹羅、朝鮮、日本等許多個亞洲國家。明太祖的限制國際貿易和採取海禁的對外消極政策,雖具有維持國家安定的意義之外,亦有抑止自宋元以來所育成的商品經濟的發達,將大元帝國的重商政策復調整為傳統的重農政策。惟大明成祖年,在位時特派鄭和下所謂「西洋」,指的是婆羅洲以西一切海洋,除了告以即位而外,同時向海外各國表示,希望他們也都能指派使臣到大明國來,透過上表朝貢的模式,以加強邦交與貿易。

大明國一向採取「小來大往」政策,在這體系中,檢視大明國從朝貢國家真正獲得的貢品其實很少,反而回報的賞賜價值往往超出更多。而來往的商人,由於他們的國家成了大明國的「入貢之番」,也可以隨貢使做為「隨員」方式,取得了把貨物運進大明國三個通商港口的權利。

大明國在這三個港口,包括寧波、泉州、廣州,各設一個提舉市舶司,予以照料,不抽關稅。不僅不抽關稅,而且優惠貢使及其隨員免費供给食、住,車船。大明國這一方面花費很多,卻也贏得了宗主國的地位。大明國強調的應該是從這個政治禮儀中對內和對外建立統治權威的宣示。參加這個體制的各國也透過這種冊封關係,鞏固其在本國內部的統治地位。

1644年,清兵大舉入關,將大明殘存勢力逐出北方各省,順治帝獲得「中國皇帝」的稱號。1646年,自鄭芝龍投降大清以後到1662年明鄭東寧王國,乃至於1683年以後的大清統治台灣,台灣一直存在的延續「中國」與「國際」概念的雙重意義,尤其凸顯在1683年,大清國統治台灣以後,海峽兩岸關係更為密切,「中國」概念日益加強深化,更因台灣經濟體融入「中國經濟圈」,再以此參與國際資本主義經濟活動。

回溯1624年,鄭成功出生於日本平戶,乳名福松,7歲時改名為森。父親鄭芝龍由於生長於閩南,地近海濱,在出海謀生之後,並跟隨顏思齊縱橫閩海,終致落籍日本,娶妻生子。1628年,鄭芝龍被封「海防遊擊」。1642年,鄭芝龍為福建副總兵。1645年,南明唐王稱帝於福州,封鄭芝龍為「平國公」,封森為「忠孝伯」,賜姓朱,名成功。

1646年,鄭芝龍的決定投降大清,鄭成功曾哭諫不從。1648年,南明永曆帝封鄭成功為「威遠侯」。1653年,永曆帝晉封鄭成功為「漳國公」,翌年封「延平王」,鄭成功上表懇辭。清順治帝則封鄭成功為「靖海將軍」、「海澄公」,鄭成功不受。1657年,永曆帝封鄭成功為「延平郡王」;清政府則流徙鄭芝龍於吉林寧安,籍沒其家。1658年,明延平郡王鄭成功大舉北伐,入長江,直逼江寧(南京),師至羊山時,遇颶風,鄭成功子鄭濬、鄭浴、鄭溫皆溺死,鄭成功率領殘軍退守廈門、金門。

1661年,立國294年的大明帝國被滅亡,鄭成功轉進攻台灣,在北線尾羽荷蘭軍爆發海戰。1661年11月,鄭芝龍及家眷計11人被清廷處死。1662年4月,吳三桂將南明永曆帝處決於昆明。鄭成功任命楊朝棟出任承天府府尹為台灣最高地方官。1662年5月,明延平郡王鄭成功卒,時年39歲,子鄭經嗣位。

1663年,清兵進攻金門、廈門,鄭經退守銅山;1664年,放棄沿海諸島,退守台灣;1674年,鄭經趁「三藩之亂」率軍攻佔廈門、泉州、漳州;1677年,鄭經盡失大陸守地;1679年,鄭經命子克臧監國;1680年3月,兵敗,退守台灣;1681年3月過世,與其父同時年為39歲。監國鄭克臧被馮錫範諸人謀害,鄭成功次子克塽12歲襲延王位,續稱延平郡王封號,大權旁落其岳父馮範錫之手。1683年,施琅佔澎湖,台灣,鄭克塽投降,削髮蓄辮歸順,與南明宗室被移送大清北京。

當生來具有中日混血的鄭成功,其統治台灣是啟動東南海上,逸出大陸上五千年華夏格局的一段新的文明,恰是與外來文明,包含中華文化、日本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複合型態,又因大量漢人的移墾台灣,更彰顯明鄭東寧王國資本主義農業初期發展社會「土著化」(indigenization)的歷史意義。從移墾來台漢人懷抱「思返鄉土情結」的角度而論,亦是台灣呈現的一種「本土化」現象。

同時,也因為鄭成功具有日本血統,日本人認為鄭成功是他們開拓台灣的始祖,台灣歸屬日本的領土亦具有其正當性。從日本的角度觀之,有部分日本人總認為其對鄭成功的禮遇與高度評價,與維持政權在台具有相當程度的關連性,再加上地緣政治關係,這也導致1895年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軍國資本主義選擇台灣作為其侵略大東亞國家的主要目標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