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齋四談28〕臺灣「以警管警」治安史論述稿(一)
(全民專欄/陳天授)1987年,政府宣布解嚴,和1991年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等重大國家體制的改革之後,展開了一連串警政與國家發展的結構性調整,建構臺灣治安成為全球競爭體系國家和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一環,其中國家性與其民主轉型的治理能力更牽扯兩岸關係,乃至於區域安全和美國所建構世界秩序的議題。
解嚴後,意味著後現代與後殖民相關的同義詞,亦即也意味著當代全球化浪潮的全面襲來的階段。以下將分:解嚴前期威權體制調整軍警分立治安階段(1987-2000),與解嚴後期政府體制轉型警政法治治安階段(2000-迄今)的兩階段論述,以及形塑「以警管警」治安的社會民主化。
一、解嚴前期威權體制調整軍警分立治安階段(1987-2000)。1987年,蔣經國總統主政的宣布解嚴,凸顯解嚴前期的首要政府與警政的工作,在於結束動員戡亂時期調整軍警業務分立的治安階段。威權體制的調整可溯自1986年3月,中國國民黨第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政治革新」方案;9月,民進黨正式建黨。
1987年,立法院通過《集會遊行法》、《資深中央民代自願退職條例》、《選罷法》修正案、《人團法》修正案等,一連串攸關政府體制調整與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法令。特別是解嚴後開放黨禁、報禁與大陸探親,並呼應社會要求的政黨必須退出校園、軍隊、警察等機關,不得繼續成立政黨組織,以及法官不得參加政黨活動。
1988年4月17日,民進黨通過了「四個如果」的決議文,主張「如果國共片面和談、如果國民黨出賣臺灣人民利益、如果中共統一臺灣、如果國民黨不實施真正的民主憲政,則民進黨主張臺灣獨立。」
1990年10月7日,民主進步黨第四屆第二次全國黨員代表大會通過〈1007決議文〉:「我國事實主權不及於中國大陸及外蒙古。我國未來憲政體制及內政、外交政策,應建立在事實領土範圍之上。」明白宣示臺灣事實主權與中國蒙古無涉。
1990年,李登輝當選中華民國第八任總統。1991年2月,國統會通過〈國家統一綱領〉;4月,通過《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5月1日,終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6月,廢止《懲治叛亂條例》;1992年5月,修正通過《刑法》一百條,排除思想叛亂入罪。
1991年10月13日,許信良出任民主進步黨第五屆黨主席。民主進步黨第五屆第一次全國黨員代表大會,修正通過〈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臺灣共和國〉基本綱領,即一般通稱的民進黨「臺獨黨綱」。
1992年12月,第二屆立委選舉,民進黨獲得31%的總得票率及50席的立委,相較於國民黨的53%及102席,國內政黨政治隱然形成;加上1993年8月,原從國民黨分裂出去的「新國民黨連線」,另行成立「新黨」,再再影響國民黨黨國體制的重大挑戰與改變。
1994年7月,立法院通過《省縣自治法》和《直轄市自治法》;8月,國民黨召開的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宣稱國民黨屬性已從早期的「革命政黨」逐步蜕變為「革命民主政黨」、「富有革命精神的民主政黨」,乃至於成為政黨政治中的「民主政黨」。
12月,舉辦臺灣省長、北高市長與省議員選舉。1995、1998年的兩次立委雪舉;1997年,縣市長選舉之後,更加劇朝野政黨因內部權力結構的調整,與理念的歧異,導致政爭的紛擾,國內政黨與政黨之間和各黨自己內部的派系權力角逐已更形尖銳化。
1996年12月,舉行國發會決議應將臺灣省虛級化,引發宋楚瑜的辭職風波。換言之,1996年,第三屆國大代表選舉與中華民國第9任總統、副總統的直接民選,是國家建立自由民主體制關鍵時刻,揭示我國已從威權政經體制的調整中,建立了以主權在民為機制的自由民主政經體制,選舉結果李登輝、連戰當選總統、副總統。
這階段臺灣從解嚴、國會全面改選到總統直選,不但完成了主權在民的價值觀,以及強化主權國家定位,凸顯臺灣追求相對主體性的總體目標。從總統、副總統的直接民選,正表示國民黨已不是一個「外來政權」的統治政權,臺灣的權力結構逐漸走向社會開放構成的力量,可以驅策社會走向效率與合理化,並重新設定經濟活動的秩序,引導經濟活動往比較優勢的方向進行。
1996年3月,針對總統實施直選,中國大陸展開大規模的軍事演習,並分別於8日和13日,在臺灣近海發射四枚不帶彈頭的彈道飛彈進行恐嚇。美國隨即採取行動,調派兩個航空母艦戰鬥群駛向臺灣沿海,導致臺灣海峽陷入戰雲密佈的危機。
1997年,縣市長選舉中民進黨贏得了全臺12個縣市的執政權,首次超過國民黨的縣市長席次。1998年,臺北、高雄直轄市市長選舉中,競選連任的市長陳水扁失去了臺北市的執政權。但在高雄市長選戰中,謝長廷以些微差距勝選,達成南臺灣縣市首次全面由民進黨執政的所謂「綠色執政版圖」。2月,民進黨舉辦「中國政策辯論會」,最終結論「大膽西進」與「強本漸進」兩條路線的互相妥協,達成了「強本西進」的共識。
1999年,李登輝總統首度將兩岸關係定位至少是「特殊國與國關係」。民進黨為因應2000年總統大選,通過《臺灣前途決議文》,承認臺灣已是民主的國家,國號是「中華民國」。隨後推選陳水扁與呂秀蓮搭配參選正副總統。3月,選舉結果,陳水扁與呂秀蓮以2.5%差距,超過得票第2高的宋楚瑜勝選,實現臺灣歷史上首次的政黨輪替。
1991年12月至2000年3月,多次選舉導致政治權力結構的改變與調整,更是國家建立政治民主體制關鍵時刻,彰顯示臺灣已從戡亂戒嚴體制的轉型中,透過解嚴、國會全面改選到總統直選,完成國家體制的轉型工程,臺灣的治安工作也配合國家體制的轉型進行一連串的變革。
- 社會新聞-11-20- 淡水區人口將突破20萬 市府12月1日點燈慶祝新里
- 綜合新聞-11-20- 台灣學術網路內容傳遞網路服務技術革新 打造高
- 政治經濟-11-20- 別讓數位愛情傷害你!北市全面防堵數位性暴力
- 頭版新聞-11-20- 新北市通過殯葬管理自治條例草案 規範公墓與
- 企業報導-11-20- 賀台灣挺進4強 肯德基最狂優惠 限時12天 大家一
- 美食天地-11-20- 優鮮沛將美式感恩節文化帶到台北街頭
- 全民專欄-11-20- 〔安齋五談24〕〈校園詩集(十)〉
- 名人演講-11-20- 洪鈞培文教基金會祕書長洪惠博士:工作使命 敬
- 綜合新聞-11-19- 台北「好樂」‧潛力無限:台北市113學年度學生
- 綜合新聞-11-19- 技職教育向下扎根!大安高工接待安溪國小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