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臺灣政經發展史稿21〕南明東寧王國時期政經發展(二)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天授 時間:2024-08-20 人氣:

〔臺灣政經發展史稿21〕南明東寧王國時期政經發展(二)

(全民專欄/陳天授)1662年,鄭成功驅走荷蘭人的開始治理臺灣,雖奉大明國為正朔,自己並未稱帝,雖然大明帝國政權並未有實質的統治臺灣,但鄭氏王權仍把大明帝國政經權力體系的支配機制延伸到臺灣。所以,鄭氏在台灣建立的東寧王國,實際上已確定具有統治臺灣的史實。

15、16世紀的東亞,是一個以大明帝國為盟主的冊封朝貢政經體系所構成,包括了琉球、安南、暹羅、朝鮮、日本等其他的亞洲國家。在這種政經體系中,大明帝國從朝貢國家獲得的貢品其實不多,反而回報的賞賜價值往往超出更多。

大明帝國強調的應該是從這個政治禮儀中對內,和對外建立統治權威的宣示,參與這個冊封朝貢政經體系的各國也藉透過這種冊封關係,除了可以增強鞏固其在本國內部的統治地位之外,還可以幫助解決其在貿易利益摩擦上所遭遇的難題。這種冊封體制顯然是明、清時期皇權政經體制的延伸,在東亞世界所建立政經結構關係發展的具體形態。

這種冊封體制便隨著傳統中國各朝代的起落、勢力的盛衰,而有數次分裂、瓦解,乃至於重編的現象;同時,也隨著傳統中國與周邊諸國,彼我情勢的變化,呈現種種不同關係的面貌。例如高麗與大明帝國關係(1368-1392),朝鮮與大明帝國關係(1392-1636),朝鮮與大清帝國關係(1636-1894),在這漫長5百年來的關係,凸顯了這典型「納貢體制」的政經關係。

南明東寧王國的治理臺灣,一直是奉大明帝國為正朔,也都以孤臣的心態,冀圖能恢復大明帝國原有的政經發展勢力。基本上,南明東寧王國是以大明帝國移民北向爭中國正統,又南向以奪取海上商業的經濟資源,亦是結合了冊封與納貢為一體的政經體制。

冊封體制在國家政經發展的某種意義上,被視為是國王的私有財產,就如同采邑或莊園是封臣的私有財產。東寧王國雖建立政權於臺灣,卻是標榜以延續大明國政權的領受不同封號。東寧王國時期的冊封體制有如日本藩鎮制度,是封建政治,崇尚專制政體,主張要對君主盡忠,強調家族主義、國體主義、傳統主義,及型式主義,強烈形塑政經社會支配意識的體制。

法國年鑑學派經濟社會史學家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 1902-1985)指出,封建社會至少是五種不同的社會,不同階級的共存,最基本的以及最古老的是支離破碎的領主社會,其次是由羅馬教會堅持不懈地建造的神權社會,第三種是以領土國家為中心組織起來的社會,第四種是封建社會,第五種社會是城邦,總體來說,這些社會不但共存,而且互相攪和,帶有一定的整體性,但從縱向觀察,特權者或治理國家精英的人數仍屬少數。

然而,從東寧王國時期原住民族、荷蘭人、漢人的相互主體性概念而言,其中正如英國移民北美洲的「逐走土著人」(removing the natives),以便為不斷增加的移民人口騰出空間。南明東寧王國在台灣建立政權亦是中國漢民族,和中國文化有計劃與具規模移植進入臺灣的一件劃時代大事。

特別是,持有中日混血的「國姓爺」鄭成功,其統治臺灣是啟動在大明帝國東南海上,逸出大陸上五千年華夏格局的一段新的文化,也正是彰顯融合外來文明,包含中國文化、日本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複合體型態。

南明鄭氏東寧王國統治臺灣時期的「土著化」 (indigenization)發展,是先認定初期的漢人移民心態是中國本土的延伸和連續,以後才認同臺灣本地的對象。從東寧王國時期漢人懷抱「思返鄉土情結」的角度,亦是在臺灣逐漸呈現的一種「本土化」情結,但還不至於發展到所謂完全形成「在地化」聚落的現象。

同時,因為鄭成功生母田川氏是日本人,鄭成功有一半的具有日本血統。所以,有部分日本人認為鄭成功是他們開拓臺灣的始祖,臺灣歸日本領有應屬正當性,致使日本人對鄭成功的禮遇與高度評價,強調與維持日本政府在臺灣統治權具有相當合理化程度的關連性,和部分要粉飾日本殖民台灣的歷史。

檢視臺灣政經發展的歷史,自南明東寧王國以至21世紀的今天,一直存在「中國概念」與「國際概念」特色的雙重意義。諸如:大清帝國統治臺灣以後,「中國概念」日益加強深化,臺灣政經發展融入「中國概念」,再以此參與「國際概念」的政經活動。日本統治殖民臺灣,臺灣政經發展又融入日本政經的「國際概念」。

二次大戰以後,國民黨主政臺灣時期政經發展的「中國概念」,又使臺灣政經發展擺脫日本的「國際概念」;又因為美國的軍事、經濟援助,和提供廣大外貿市場,致使台灣政經發展導向美國的「國際概念」;而在中國鄧小平改革開放之後,又使得台灣重新再捲入大陸政經發展的「中國概念」,以至於迄今致使「中國概念」與「國際概念」的執輕重、執先後?竟成為當前台灣政黨爭論不休的議題。

承上論,檢視一個國家政經發展歷史的權力轉移,往往伴隨著向外擴張的軍事力量,有時也會是經由傳教士、商賈或農民帶頭遷移,但主要的政經發展轉向,還是會與軍事征服的同步發生,或是緊隨其後。所以,臺灣漢人社會的政經權力確立,應是在鄭成功逐退荷蘭統治之後的正式建立東寧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