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臺灣政經發展史稿53〕中華民國戰後臺灣政經發展(十)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天授 時間:2024-10-08 人氣:

〔臺灣政經發展史稿53〕中華民國戰後臺灣政經發展(十)

(全民專欄/陳天授)台灣軟式威權政經體制的轉型,可溯自1986年3月,中國國民黨第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政治革新」方案;9月,民進黨正式建黨。1987年,立法院通過《集會遊行法》、〈資深中央民代自願退職條例〉、《選罷法》修正案、《人團法》修正案等,一系列有關臺灣政經發展民主化與自由化的重要法令。

1988年,台灣政經發展第四階段的李登輝執政時期。1990年,李登輝當選中華民國第八任總統,1991年展開第一階段修憲,至2000年的八年間,共進行六階段的修憲,彰顯「經濟臺灣」積極轉向「政治臺灣」的國家發展主軸。

臺灣主要政經權力結構的重大顯示:1991年5月1日,終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1991年6月,廢止〈懲治叛亂條例〉。1992年5月,修正通過《刑法》一百條,排除思想叛亂入罪;12月,影響政經發展的重大改變是第二屆立委選舉,民進黨獲得31%總得票率及50席立委,相較於國民黨53%及102席,國內政黨政治隱然形成。1993年8月,從國民黨分裂出去的「新國民黨連線」,另行成立「新黨」,立法院的權力結構隨之產生分合的複雜關係。

1994年7月,立法院通過《省縣自治法》和《直轄市自治法》;12月,舉辦的台灣省長、北高市長與省議員選舉;8月,國民黨召開第十四屆二中央委員會,宣稱自己政黨屬性已從早期的「革命政黨」、「革命民主政黨」、「富有革命精神的民主政黨」,乃至於成為政黨政治中的「民主政黨」。

1995年,立委選舉。1996年,第三屆國大代表選舉與中華民國第9任總統、副總統的直接民選,是國家建立自由民主體制最關鍵時刻,顯示我國已從威權政經體制的轉型中,建立了以「主權在民」為機制的自由民主政經體制。選舉結果,李登輝、連戰當選總統、副總統。1997年,地方縣市長選舉。1998年,立委選舉之後,更加劇朝野政黨各自因內部派系結構調整與理念歧異,及政爭的紛擾,導致國內政黨與政黨之間的權力角逐更形尖銳化。

這階段臺灣從解嚴、國會全面改選到總統直選,不但完成了主權在民的價值觀,以及強化主權國家定位,凸顯臺灣追求相對主體性的體目標。從轉型體制的國家認同角度,佐證總統、副總統的直接民選,正表示國民黨已不是一個「外來政權」的政黨。

從台灣政經發展的政治民主化觀點,臺灣政經權力結構的逐漸走向社會開放構成的力量,可以驅策社會走向效率與合理化,並重新設定經濟活動的秩序,引導經濟活動往比較優勢的方向進行,而遠離賄絡與裙帶主義,這是彰顯臺灣權力體系的結構性轉型。

1999年,李登輝總統將兩岸關係定位國家與國家,至少是「特殊國與國關係」。這是台灣政經發展,其推動轉型體制的政治民主化與經濟自由化,但是這一條路並不是很坦途。2000年,臺灣政治的權力結構起了很大的變化,國民黨在總統大選失掉執政權,臺灣第一次出現政黨輪替,代表民進黨的陳水扁、呂秀蓮當選第十任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

李登輝指出,雖然在兩岸關係上,政府早已放棄「漢賊不兩立」的思考模式,而改以「雙贏」的態度,希望積極改善兩岸關係,也提出了領導人會面、文化交流、農業合作等具體的方案,但中共一定要把我們納入他們所謂的「一個中國」模式,不然就指控我們「搞臺獨」,「雙贏」的想法不能發揮作用,迫使我們不得不採取「戒急用忍,行穩致遠」的因應方針。

基於分散市場風險的考慮,「戒急用忍」只是對大陸投資作若干限制,且範圍限於高科技、基礎建設等項目之投資,以及對大型投資作更合理規範,對一般投資及中小企業完全沒有影響。「戒急用忍」是階段性政策,假若大陸政經情勢趨於穩定,兩岸關係明顯改善,中共尊重兩岸對等分治,臺商投資權益可經由雙方協議受到確切保障,而且不影響台灣經濟穩健發展,則政府將就「戒急用忍」政策加以檢討調整。

然而,「戒急用忍」並沒有把握中國大陸自1987年以來,市場轉向發展的契機,反而是將本有利於自己市場競爭,轉趨於緊縮的政經管制政策,不只因為戰術不能,無法實現政府的管制目標,更因為戰略不智,無法發揮臺灣的整體優勢。戰術不能,將導致臺灣的自我設限,因而逐漸流失機會。戰略不智,將導致臺灣的自我削弱,因而逐漸流失政經發展的籌碼。

當期兩岸經貿應採貿易與投資並重方式,臺灣對中國大陸開放成品市場,進口中國大陸在國際市場上極具競爭力的中低檔產品,讓兩岸充分享受比較利益帶來的優勢,形成一種產業內與產業間並重、貿易與投資同行的分工合作關係。檢討「戒急用忍」政策,並未能如計畫中的發揮預期效果,終致國民黨在選舉中失掉繼續執政機會的因素之一。

法華暨孔雀明王經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