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齋筆談41〕綜論戒嚴時期中華民國文藝政策(九)
(全民專欄/陳天授)台灣新文學發展在受到「台灣藝術研究會」和「台灣文藝作家協會」成立的影響。1934年5月6日,由張深切、何集璧、張星建等決定召開全台性的文藝大會,這大會標榜「推翻腐敗舊文學,實現文藝大眾化」、「擁護言論自由,擁護文藝大會」的精神。大會通過「台灣文藝聯盟組織案」、「台灣文藝雜誌發刊」兩案,和分別選出北、中、南部的委員。之後,嘉義、埔里、佳里、台北等地也相繼成立了支部的組織。
1934年11月,《台灣文藝》雜誌發行創刊號。這雜誌是中日文併用的月刊,參與這雜誌的作家很多,評論方面有張深切、曾石火、張星建、夢湘、吳天賞、謝萬安、HT生等。小說方面有懶雲、張深切、林越峯、楊華、王錦江、蔡德音、廖毓文、繪聲、謝萬安、吳希聖、張文環、翁鬧、郭水潭等人。劇作、詩作方面有楊華、陳遜仁、楊啓東、郭水潭、浪石、垂映、陳君玉、楊小民、翁鬧、史民、林精繆、張慶堂等。
這時期作品已逐漸脫離初期明顯的政治色彩,比較能站在文學立場去觀察與描述。這雜誌最大特色還時常刊載洪耀勳、陳紹馨、蘇維熊、郭明昆等學術性文章。《台灣文藝》一直發行到了1936年8月,全部出刊了15期,幾乎網羅全台的作家,在台灣文學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
《台灣文藝》出刊期間,楊逵、葉陶等人還於1935年12月,另創辦了《台灣新文學》雜誌。這雜誌自創刊至1937年6月,共發行14期,同時也發行有《新文學月報》兩期。《台灣文藝》與《台灣新文學》在內容上不論小說、詩歌、戲劇、評論的作品,其作者群的重疊性頗高。
《台灣文藝》與《台灣新文學》的相繼停刊之後,台灣一直要等到1941年5月,才有張文環、黃得時等人創辦的《台灣文學》。檢視「台灣文藝聯盟」的成立,以及《台灣文藝》和《台灣新文學》兩雜誌發行的短短三年間,在台灣文學史是最重要的一段時期,它不但把台灣新文學從過去從屬於政治的地位擺脫,還急速地使它能夠採取文學獨自的立場,從事文藝工作。《中華民國文藝史》指出:
1936年底,「創造社」同仁郁達夫曾以福建省參議的資格來台訪問。他的旅台期間很短,和台灣作家接觸也不多,但對於當時幾乎和祖國完全在隔絕狀態下的台灣與祖國的文化交流卻不無刺激。在這一時期,台灣作家已漸進出日本文壇,或當選日本第一流雜誌懸賞創作,如張文環的「父の顏」(中央公論),龍瑛宗的「パパイヤのあゐ街」(改造);楊逵的「新聞配達夫」(文學評論)等作就是其最顯著的例子。此外王白淵的詩集「荊棘の道」,也曾獲日本詩壇的重視。在這一時期活動的作家除了上面所舉之外,如林存本、賴玄影、朱○、莊遂性、江燦琳、吳濁流、林快青、施維堯等人也應該特別提起的。
回溯1921年10月「台灣文化協會」的成立,乃至於到了台灣新文學的末期,正值1937年日本發動大東亞戰爭和爆發「蘆溝橋事變」之前的關鍵時刻,台灣面對的日本殖民政府在台灣積極推動皇民化政策,鼓勵「國語化(日本語)家庭」,其重要措施除於6月的繼報紙廢除「漢文欄」之外,也特別對《台灣新文學》下令禁止刊載中文作品,導致使用白話文書寫的文學作品,完全沒有發表的園地,完全扼殺了文藝創作的空間與能量。(參閱拙作《台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卷一):資本主義與市場篇》,〈日治中期台灣設置議會與新文化運動〉,頁207-227,如附照片)。
相對地,這時期在台日本人的文學活動倒是頗為熱烈,主要發行的刊物包括:1933年9月創刊,上清哉、新原保夫、藤原泉三郎等編的《南海文學》,1934年10月創刊,西川滿、失野峯人、島田謹二等參與的詩雜誌《媽祖》,1936年1月創刊,安藤正次、矢野禾積編的台北帝大文學科研究機關雜誌《台大文學》等刊物。
- 綜合新聞-12-12- 台北市育達高中餐飲管理科邀請飯店主廚,為同
- 綜合新聞-12-12- 萬興永續故事屋 響應台灣閱讀節
- 綜合新聞-12-12- 深耕原教‧連結世界 113年全國大專校院原資中心
- 綜合新聞-12-12- 接軌國際SDGs趨勢 教育部推動全民運動風潮
- 綜合新聞-12-12- 龍安小手大力量,SDGs串起永續夢想
- 地方新聞-12-12- 新北元旦升旗健走 救援小英雄波力現身嗨翻新
- 地方新聞-12-12- 新北深澳漁港大改造動土 預計115年完工
- 地方新聞-12-12- 新北出口拓銷團啟動 徵20家企業借德國工業展進
- 地方新聞-12-12- 新北施工機具標章發放稱冠 防治空污護藍天成效
- 地方新聞-12-12- 新北捷運與全家便利商店聯手 打造全新軌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