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安齋筆談42〕綜論戒嚴時期中華民國文藝政策(十)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天授 時間:2023-05-26 人氣:

〔安齋筆談42〕綜論戒嚴時期中華民國文藝政策(十)

(全民專欄/陳天授)1937年之後的日本殖民體制末期(1937.7~1945.10),受到「大東亞戰爭」的需要與影響,在體制上已轉向以強調經濟性戰時動員體制為主,文藝政策也遭遇更嚴厲的思想管制,形塑了「特高警察」在控制文藝發展的特色。

根據《中華民國文藝史》概述:1940年1月,旅日台日籍文藝工作者成立「第一期台灣文藝家協會」,作品主要發表於《台灣日日新報》和《台灣新民報》兩社的學藝部。1941年9月,《文藝台灣》創刊,編輯人西川滿。這是以評論、詩、小說為主的綜合文藝雜誌。

1941年5月,張文環、黃得時、中山侑等人組織「啓文社」,創刊《台灣文學》季刊,並於1942年10月設立「台灣文學賞」,第二年發表受獎者,張文環等人為受賞者。在這一時期活動的台籍作家,除了上面舉出之外,還有疑雨山人、林博秋、楊千鶴、葉石濤等人。

《台灣文學》和《文藝台灣》為戰時中台灣文藝界的兩支柱,形成著兩個對立的陣營。《文藝台灣》主要作者有張文環、吳新榮、吳天賞、張冬芳、中山侑、中村哲、名和榮一、坂口䙥子、淡谷精一等人;雙方的文藝思想和文藝意識似乎不大相同,但多不大明顯,只在民族感情上對立,而中山侑等則較為同情親近台籍人士方面。

根據《中華民國文藝史》概述:《文藝台灣》本是以藝術至上主義,到了太平洋戰爭爆發的翌年,即1942年2月才改以重宣傳的色彩,如刊載「皇民奉公會」的「島民劇」。未幾,張文環、陳逢源也被該會推為新幹部,龍瑛宗、張文環、西川滿、濱田隼雄等四人被派赴日本東京參加所謂「第一回大東亞文學者大會」;返台後,「台灣文藝家協會」於是年12月分別在台北公會堂、高雄、台南、嘉義、台中、彰化、新竹等各地舉辦「大東亞文藝講演會」。1942年2月11日舉行「第一回台灣文學賞」,受獎人是《南方移民村》的濱田隼雄、《赤崁記》的西川滿、《夜猿》的張文環。這「賞」是「皇民奉公會」新設的文化賞之一種,共分為文學、音樂、演劇等三部門,文學部門是專對小說授獎的。

這台灣文學賞頒獎一兩個月後,「台灣文藝家協會」鑒於時局日形嚴重,乃自行宣布解散,並以其全部的構成分子組織「皇民奉公會」所屬的文學團體「台灣文學奉公會」;這時候「日本文學報國會」台灣支部也已成立,於是這兩個團體互為表裏,互相提攜起來,從事樹立「台灣皇民文學」。兩者可以說是異身同體,支部長以上的幹部是相同的。

「日本文學報國會」支部的主要任務,是為謀所屬會員之親睦,透過「台灣文學奉公會」,以實現本會之目的,努力宣揚皇國文化。「第二回大東亞文學者大會」台灣代表的人選是由這日本文學報國會台灣支部主持,被選定的代表是日人長崎浩、齊藤勇,台人楊雲萍、周金波等四人。1943年11月13日,「台灣文學奉公會」在台北公會堂舉行「台灣決戰文學會議」,中心議題是「確立本島文學決戰態勢,文學者的戰爭協力」。文藝配合戰爭需要,進入戰鬥配置。台灣的文藝雜誌在權力的要求下合併起來,改為「台灣文學奉公會」的機關雜誌。西川滿《文藝台灣》和張文環《台灣文學》都同時停刊。

配合戰爭需要,1944年春,「台灣文學奉公會」發行《台灣文藝》。6月,台日作家被派赴台中州謝慶農場、台南州斗六國民道場、高雄海兵團、石底炭鑛、金瓜石鑛山等地參觀,並以其見聞體驗寫成小說,《台灣決戰小說集》一書。

1941年7月10日,《民俗台灣》創刊,這刊物主要是受「台灣文藝家協會」機關刊物《文藝台灣》的影響。《民俗台灣》是台灣第一份探討台灣民俗與民俗學的專門刊物,1945年2月1日停刊,共44期,主要參與者金關丈夫、中村哲、國分直一、立石鐵臣、池田敏雄等人(參閱:陳艷紅《民俗台灣和日本人》,照片如附)。

戰後台灣擺脫了殖民體制的枷鎖,台灣文藝發展受到《民俗台灣》影響最深的《台灣風物》,在風格上逐漸轉而強調以台灣地方性鄉土人情文物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