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前後陰道不正常出血 竟是子宮內膜癌
(台灣TB新聞網/曾璟瑜)大家可能對子宮頸癌、卵巢癌等女性的癌症聽著很熟悉,但其實「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已經在子宮頸癌及卵巢癌的前面,目前在女性癌症排名為第6,超越第7名的卵巢癌跟第9名的子宮頸癌。
由洪鈞培文教基金會、新北市立圖書館主辦的「癌症防治掌握‧先機」公益系列講座,邀請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婦產科鄭文芳教授主講「子宮癌防治‧掌握先機」。
子宮壁是由3層組織所構成,最內層稱子宮內膜。當女性到了生育年齡,子宮內膜每個月就會增厚一次準備讓胚胎著床。如果沒有懷孕,增厚的子宮內膜就會剝落,形成月經。而子宮內膜癌是指從子宮最內層所長出來的惡性腫瘤。
陰道異常出血是子宮內膜癌最易察覺的症狀;由於多數患者正處更年期前後,常有異常或是不規則出血的情形,很多女性會誤以為是更年期導致而輕忽。
若已停經後(停經指的是無月經超過1年以上)出現陰道出血情況,就應盡快諮詢醫師。醫師通常會先利用例如腹部或陰道超音波,判斷子宮是否有紊亂、不均勻的回音區,以及確認子宮內膜厚度。一般而言,停經後女性子宮內膜厚度不應大於0.5公分。
醫界目前仍未發現發生子宮內膜癌的確切原因,大部分的患者年齡都超過50歲,而目前的研究都是指出與類女性荷爾蒙的作用有關,子宮內膜癌的危險因子如下:
1.環境荷爾蒙:某些人類製造出的化學物質,透過食物鏈循環影響病人,例如:塑化劑、金屬汙染物。
2.不當的雌激素補充:若長期補充雌激素,沒有合併黃體素,會增加得到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像是更年期婦女。
其他跟雌激素有關的危險因子:沒有生育過的婦女、太晚停經、無排卵的月經週期、長期使用促進排卵藥物等,體內經常都會有太多的雌激素,增加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3.子宮內膜增生:曾有子宮內膜增生的婦女,有較高的機率得到子宮內膜癌。
肥胖:肥胖的女性較容易得到子宮內膜癌,脂肪本身就會製造雌激素,而雌激素過多就容易得到子宮內膜癌。
4.糖尿病及高血壓:子宮內膜癌患者大多都伴隨糖尿病及高血壓。
5.乳癌口服藥:最常見的乳癌口服藥泰莫芬(Tamoxifen)對子宮內膜有刺激的作用,長期服用會增加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6.其他癌症:曾患有大腸癌、直腸癌、乳癌的婦女,有較高的機率得到子宮內膜癌。
7.種族:白種人比黃種人、黑人容易得到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有分四期,若早期診斷治癒率很高,第一期患者幾乎全數可以痊癒。目前治療以手術為主,對於有轉移的子宮內膜癌,或手術後有轉移疑慮的,則會追加放射線或抗癌藥物,仍然有很高的治癒率。
而晚期、復發、不能手術切除、年輕、要求保留生育功能者,可考慮荷爾蒙治療,醫師會給予病人抗雌激素、孕激素等人工激素或藥物去調整病人體內的激素。
年長的未婚女性,她們對月經的生理瞭解較為不足,且對接受婦科診療有所忌憚,常常將異常出血解釋為「更年期的症狀」而延遲就醫。第二個族群是年齡在40歲以下有長期排卵障礙的女性,通常月經長期不來、間或發生大量出血甚至造成貧血。他們的臨床特徵是肥胖,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30,其中不乏體重在70公斤以上者。
「不孕症」是這族群常見的問題。抽血檢驗會發現雄性素及胰島素偏高。超音波檢查發現多囊性卵巢以及子宮內膜異常增厚,刮取內膜做病理檢驗會有程度不等的內膜增生,甚至有些確定為第一期子宮內膜癌。這些婦女如果想保有生育功能,必須至少使用高劑量黃體素六個月,同時服用降血糖藥物,其後追蹤至病灶消失。加上控制飲食及努力運動,使血糖及體重下降,方可恢復正常的排卵及生育。最近有三位病友努力遵行醫囑,控制良好,在治療結束後成功懷孕生產。
預防子宮內膜癌最重要的還是儘早就醫,一但發現陰道異常出血或分泌物就要提高警覺。尤其是體重過重、糖尿病或患有耐糖不良的女性更要特別留意,以更早期發現病灶、及早治療。
- 社會新聞-11-01- 勞動部絕妙助攻事業單位穩留壯世代
- 社會新聞-11-01- 111華山「拐杖節」 愛老人1+1再+1
- 綜合新聞-11-01- 獲高雄市績優宗教表揚 信仰結合公益行動打造社
- 全民專欄-11-01- 〔安齋五談11〕與談金門防衛副司令高舉「八二三
- 全民專欄-10-30- 變遷中的智慧:別以為AI跟你沒關係!開創真善美
- 社會新聞-10-30- 因應康芮(KONG-REY)颱風來襲本市疏散(水)門關
- 地方新聞-10-30- 台北市推動交通安全教育有成 金安獎特優學校分
- 頭版新聞-10-30- 國際人才培育新里程!北市成立國際教育中心,
- 社會新聞-10-30- 新北議員黃淑君倡倍增早療服務人次 盼推動本土
- 地方新聞-10-30- 熱血串聯 地政士公會邀您於新店捐血室做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