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齋續談44〕現代主義美學作家王文興與七O年代台灣文學
(全民專欄/陳天授)現代主義美學作家王文興,於本(2023)年9月27日辭世,享壽84歲。王文興畢生致力於文學創作與教學,為當代傳統與白話文之間,開創新的文學想像與感受,亦是1970年代前後,將現代主義文學思潮的傳播轉譯到台灣來的重要作家之一。
1939年,王文興出生於福建福州,1946年隨家人遷居來台,先到屏東東港後遷到台北。就讀師大附中時對文學產生興趣,開始寫小說。1960年,在台灣大學外文系期間,和白先勇、歐陽子、陳若曦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畢業後赴美,獲美國愛荷華大學英文系碩士,返國後任教於母校,2005年退休,2007年,獲台灣大學頒贈榮譽博士學位。
1973年,王文興出版了長篇小說《家變》,這是我在大學時期繼購買白先勇1971年出版《台北人》之後,有關於閱讀現代主義作家的第二本書。現在回憶起來,相較於當時我的閱讀習慣,除了閱讀胡適、徐志摩、朱自清、林語堂、梁實秋等人作品外,喜讀的還是林海音、鍾梅音、聶華苓、琦君、張秀亞、覃子豪、陳之藩等人的作品,而比較不習慣於閱讀白先勇、王文興等現代主義作家的作品。
1970年,我北上念書,我真正開始感受台北的濕冷天氣,和接觸到完全在台北長大的系上同學的生活習性,這些對於我來自南台灣的鄉下小孩而言,正如白先勇在《台北人》書中收錄的文字,主要描述旅居台灣第一代的懷舊故事,讓我讀起來是比較無感的。或許我是受制於環境的生活壓力,認為「文學是為生活而來的」。
至於王文興《家變》書中所描述的主角范曄,其因與父親之間的相處關係不佳,終致父親的離家出走,道盡的是對於傳統家庭倫理的顛覆,從內容到形式、情節、結構,語言文字充滿的是被視為「離經叛道」的「異端」,這種的思維對於我青年時期在大學學習與認知的階段是很難想像的,這或許與我的個性成長過程有關吧?
王文興的寫作,凸顯了他「慢工出細活」的風格,以及當前在電腦普及下仍執著文人「手寫」的方格。所以,《家變》一書寫了整整7年,《背海的人》更是花25年完成,《剪翼史》也費時13年才成書。其他作品還有短篇小說《龍天樓》、《玩具手槍》等、評論集《書和影》、文集《星雨樓隨想》、《新舊十二文》等作品,讓他也在2009年榮獲國家文藝獎殊榮。
王文興著作的體現現代主義美學精髓,奠定他在台灣文學史上的地位。他的筆耕逾60年,追求「為藝術而藝術」的現代主義美學的創作,以及他長期任教台灣大學的桃李滿天下,其師生所展現的情懷更是令人敬佩。
回溯1970年代前後,以王文興、白先勇等代表性人物,和他們所成立《現代文學》團體的影響力,以及與後來隨著興起「台灣鄉土文學」之間相互演奏交響曲的喧嘩,正誠如胡適之先生所言的他並不反對有「學閥」性的組織。因為沒有志同道合的團體,又將如何蔚成一股風潮,形成為影響社會進步的動力。從這角度視之,1970年代現代主義在台灣文學史上的功勞不可被抹滅,美學作家王文興的傑出表現,更讓他在1970年代台灣文學史上佔有一席重要的角色與地位。
- 地方新聞-09-12- 霹靂小組拂曉攻堅破門 新北刑大查獲業賭場逮
- 地方新聞-09-12- 總統杯慢速壘球賽落幕 新北消防擊敗北市警局奪
- 地方新聞-09-12- 新北義民祭首納性平亮點 瘋家皇后遊行跨界對話
- 地方新聞-09-12- 財劃法25年未修釀失衡 新北國民黨團批民進黨執
- 地方新聞-09-12- 首屆「潮月新莊」9/27 登場 新北廟街、新月廣場
- 綜合新聞-09-12- 台北市13校共襄盛舉!廣達游於藝巡迴展「生活畫
- 產業新聞-09-12- 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攜手外貿協會 拓展台灣品
- 綜合新聞-09-12- APP+3D電影雙管齊下!新北打造沉浸式校園反毒學
- 綜合新聞-09-12- 新北雙榮耀!再奪永續微電影獎 校舍活化 美感旅
- 綜合新聞-09-12- 東門國小-本校學生於下課時間於操場相碰事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