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齋續談44〕現代主義美學作家王文興與七O年代台灣文學
(全民專欄/陳天授)現代主義美學作家王文興,於本(2023)年9月27日辭世,享壽84歲。王文興畢生致力於文學創作與教學,為當代傳統與白話文之間,開創新的文學想像與感受,亦是1970年代前後,將現代主義文學思潮的傳播轉譯到台灣來的重要作家之一。
1939年,王文興出生於福建福州,1946年隨家人遷居來台,先到屏東東港後遷到台北。就讀師大附中時對文學產生興趣,開始寫小說。1960年,在台灣大學外文系期間,和白先勇、歐陽子、陳若曦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畢業後赴美,獲美國愛荷華大學英文系碩士,返國後任教於母校,2005年退休,2007年,獲台灣大學頒贈榮譽博士學位。
1973年,王文興出版了長篇小說《家變》,這是我在大學時期繼購買白先勇1971年出版《台北人》之後,有關於閱讀現代主義作家的第二本書。現在回憶起來,相較於當時我的閱讀習慣,除了閱讀胡適、徐志摩、朱自清、林語堂、梁實秋等人作品外,喜讀的還是林海音、鍾梅音、聶華苓、琦君、張秀亞、覃子豪、陳之藩等人的作品,而比較不習慣於閱讀白先勇、王文興等現代主義作家的作品。
1970年,我北上念書,我真正開始感受台北的濕冷天氣,和接觸到完全在台北長大的系上同學的生活習性,這些對於我來自南台灣的鄉下小孩而言,正如白先勇在《台北人》書中收錄的文字,主要描述旅居台灣第一代的懷舊故事,讓我讀起來是比較無感的。或許我是受制於環境的生活壓力,認為「文學是為生活而來的」。
至於王文興《家變》書中所描述的主角范曄,其因與父親之間的相處關係不佳,終致父親的離家出走,道盡的是對於傳統家庭倫理的顛覆,從內容到形式、情節、結構,語言文字充滿的是被視為「離經叛道」的「異端」,這種的思維對於我青年時期在大學學習與認知的階段是很難想像的,這或許與我的個性成長過程有關吧?
王文興的寫作,凸顯了他「慢工出細活」的風格,以及當前在電腦普及下仍執著文人「手寫」的方格。所以,《家變》一書寫了整整7年,《背海的人》更是花25年完成,《剪翼史》也費時13年才成書。其他作品還有短篇小說《龍天樓》、《玩具手槍》等、評論集《書和影》、文集《星雨樓隨想》、《新舊十二文》等作品,讓他也在2009年榮獲國家文藝獎殊榮。
王文興著作的體現現代主義美學精髓,奠定他在台灣文學史上的地位。他的筆耕逾60年,追求「為藝術而藝術」的現代主義美學的創作,以及他長期任教台灣大學的桃李滿天下,其師生所展現的情懷更是令人敬佩。
回溯1970年代前後,以王文興、白先勇等代表性人物,和他們所成立《現代文學》團體的影響力,以及與後來隨著興起「台灣鄉土文學」之間相互演奏交響曲的喧嘩,正誠如胡適之先生所言的他並不反對有「學閥」性的組織。因為沒有志同道合的團體,又將如何蔚成一股風潮,形成為影響社會進步的動力。從這角度視之,1970年代現代主義在台灣文學史上的功勞不可被抹滅,美學作家王文興的傑出表現,更讓他在1970年代台灣文學史上佔有一席重要的角色與地位。
- 兩岸藝文-11-11- 為提升學生閱讀素養 國教署補助設置圖書館閱讀
- 綜合新聞-11-11- 從校園到城市的美學力 新北藝術教育7連霸再奪全
- 天機神算子-11-11- 今彩539 → 29、31
- 社會新聞-11-11- 不臨海都市戶海教育—台北市戶外教育及海洋教
- 頭版新聞-11-11- Yummy! おいしい(o i shi i)台、日國際教育交流
- 頭版新聞-11-11- 舞出希望與美好 新北特校學生跨縣登台展現藝術
- 綜合新聞-11-10- 成德三五 華章共譜--愛心園遊會串起校慶最溫暖
- 兩岸藝文-11-10- 南港高中 五育卓越七彩飛揚 -57週年校慶辦理全民
- 美食天地-11-10- 台北喜來登2025年感恩聖誕禮籃暖心登場
- 綜合新聞-11-10- 新北環保小局長育樂營登場 培育校園淨零生力

台北喜來登2025年感
《新華泰富風波延
第十六屆大陸古籍
台灣首度主辦APSC
《學生週刊》攜手
社團法人臺灣一元
冠軍建材研發處協理林仁雄:陶瓷工
基隆長庚紀念醫院眼科主任莊蘭馨:
新店耕莘醫院內科部主任裴馰:三高
萬寶週刊社長朱成志:投資資訊‧社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
立法委員王育敏:社會福利‧福國利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