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齋四談19〕近代臺灣日治時期「以軍治警」治安史(三)
(全民專欄/陳天授)日治臺灣時期所指的「內地化」意涵,主要強調臺灣社會的「日本化」。以下聚焦就殖民政府實施內地延長、共學共婚,和皇民化運動,所導致臺灣社會的內地化加以檢視。
「內地同化」,或稱「內地延長化」。「內地延長化」也就是要把日本內地的社會完全複製延伸到臺灣來之意。1914年3月、11月,板垣退助兩次來臺,與林獻堂等人成立「臺灣同化會」。當時林獻堂接受「臺灣同化會」的設立,其觀念主要受到梁啟超的啟發,他效法愛爾蘭人的抵抗英國,透過厚結日本中央顯要的勢力,以牽制總督府對臺灣人的苛政。
板垣退助所提〈臺灣同化會章程〉的凸顯臺灣人接受「臺灣同化會」宗旨的「享受與日本人同樣之權利待遇」;而在臺灣的日本人則認同「臺灣同化會」宗旨的「化育臺灣人使其與日本人同化」。可是總督府很快就以「妨害公安」為由,命令其解散。蔡培火還因為是「臺灣同化會」成員,被迫辭去公學校訓導的職位。
相對的,反對同化論的陳逢源認為,要將臺灣人的民族性變成跟日本人相同是絕不可能,但是藉由教育和經濟等環境的影響,可以漸漸地變化了民族心理,而使之拿人類共同的理想,來享受與異民族共同生活的利益,這種情況不叫做同化,而是「友聯」。「友聯主義」(federalism)主張臺灣與日本要成為聯邦,前提當然是臺灣能高度自治。
「共學共婚化」指的是「內臺共學制」與「內臺共婚化」。「內臺共學制」係針對控制臺灣殖民教育與教師訓練體系,和箝制臺灣的重要文化活動。1926年,總督府設立文教局,在文化教育政策上,透過國語傳習所與國語學校,移植日本式的教育,全面壓制臺灣人的傳統漢文教育。
總督府實施對臺灣人不公平的共學化教育政策,卻間接改變了臺灣人之前認為受教育是少數人專利的傳統觀念,建立起每個人都應該接受教育的進步近代化觀念。總督府藉引導臺灣青年從事既賺錢又遠離政治的醫師職業,一方面防止具有政治覺悟,和文化意識的臺灣菁英向殖民政權提出挑戰。
總督府在嚴厲箝制言論和出版自由方面,首先管制新聞紙的發行,要得總督府的許可。過去在東京以周刊方式發行的《臺灣民報》,在1927年8月才開始被許可遷回臺北印行,嗣經改稱《臺灣新民報》,和改版為日刊報紙,這是日治臺灣唯一由臺灣人所辦的新聞報,也是持續刊行最久的機關報。
1941年,總督府對臺灣的言論控制更加緊密,《臺灣新民報》改名《興南新聞》之後,又被迫與其他五家報紙合併為全島唯一的《臺灣新報》。其他即使是日本人出版的雜誌期刊,輸入臺灣時也必須接受嚴格檢查,甚至被禁止進口。
「共婚化」最早即發生在日治之初,鼓勵日本警察與台灣原住民女子成婚的「內緣妻」政策。當時的部分日本警察縱然在內地已經結婚生子,但是在臺灣娶高山族妻子的法律並不被承認,然又有婚姻之實,在戶籍上只能以「內妻」 登錄。這一政策的實施,主要還是為了統治和血緣同化原住民為最終目的。
1933年,通過《內台共婚法》,更凸顯總督府嘗試藉由解決「內臺共婚化」的適法問題,來達成推動「內臺一體」的內地化目標。1937年,中日開始全面戰爭,總督府配合〈臺灣總督府國民精神總動員實施綱要〉,開始實施戰時防務體制。1939年,加速推動臺灣「工業化」、「南進基地化」、「皇民化」等三項重要政策。
「工業化」是要將臺灣從一個以農業為主的殖民地社會,蛻變成為工業社會;「南進基地化」是要將臺灣從原來只屬於後勤,調整成為南進戰略的前哨:「皇民化」則是要改造與昇華臺灣人的人格,使其成為道地日本人,不但可以具備從軍資格,從而建構皇民化等於日本化,等於近代化的思維模式與理念目標。
「皇民化」政策比先前推行「同化會」的內地化運動,在其意義與行動上更為強烈與激進。採取廢止臺灣報紙的漢文欄,積極推行國語(日本語)常用運動,並撤廢偶像、改善正廳、更新牌位、改建寺廟,強制參拜神社,廢止舊曆正月儀式等,以達成改造臺灣社會皇民化的目標。
1940年,開始實施「改姓名」方案,亦即是不論在精神上、形式上都讓本島人(臺灣人)與內地人(日本人)絲毫沒有兩樣之後,始能稱為完全的日本內地化。總督府更配合日本「大政翼贊會」運動,在臺灣成立「皇民奉公會」,強調文學者必須秉持「皇民一員」的信念,以推動臺灣的「皇民文化運動」。
除了先後在日本東京召開的第一、二屆「大東亞文學者大會」、在臺北召開「大東亞文藝會議」、「臺灣決戰文學會議」之外,更組成「日本文學報國會臺灣支部」,凸顯臺灣作家在大東亞文化共榮圈的陰影下,在文學思考創作方面完全失去了自主性。
西川滿《文藝臺灣》,和張文環、黃得時《臺灣文學》的這兩份刊物被迫停刊之後,揭櫫皇民文學大旗的工作改由「皇民奉公會」所出版的《臺灣文藝》接手,來遂行配合戰時體制在刀尖下,寫出歌頌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行為的「文學創作」。1945年1月,《臺灣文藝》在出版最後一期的時候,皇民化文學運動也隨著告一段落。
以日籍作家為主體的《文藝臺灣》,和以臺灣籍作家為主體的《臺灣文學》,當這兩份雜誌之間的緊張關係,正是凸顯了皇民化臺灣作家的迂迴抗拒與消極批判。這樣建構的「皇民化文學」,是配合警察驅策臺灣人去為「聖戰的完成」而奮鬥,導致楊逵、龍瑛宗、呂赫若、張文環、楊雲萍,以及較為年輕的陳火泉、周金波、王昶雄等,都在這場文學其名、政治其實的運動中,受到不同輕重的損害和欺辱。
總結中央集權「三政一體」,與地方分權「郡警合一」的治安政策,形塑臺灣警察單位儼然成為「地下總督府」。從「內地延長化」、「共學共婚化」,以及「皇民化」運動等,總督府完全配合來自日本本土的實施殖民政策,並透過警察體系來達成臺灣社會內地化目標,警察成為殖民政策下的工具,致使警察角色有時必須處在台灣人民的對立面。
台灣社會內地化的實施與結果,或許臺灣從來沒有真正與日本本土(內地)制度一致過,但是內地化社會治安受到日本支配文化的強勢壓境與影響,不但導致臺灣社會主體性的消失,更埋下臺灣陷入國族與文化認同的困境。
- 全民專欄-11-06- 〔安齋五談14〕與談金門防衛副司令高舉「八二三
- 名人演講-11-06- 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世慶:大腸直腸癌
- 兩岸藝文-11-06- 涅普頓畫廊 推出 日本藝術家濱口真央 首次台灣
- 兩岸藝文-11-05- (你+歷史)x 藝術=? 「想想歷史」公共藝術計畫
- 地方新聞-11-05- 康芮颱風重創新北茶產區 市府協助農民申請災後
- 地方新聞-11-05- 破除雙11光棍節迷思 新北民政局送上獨特祝福好
- 地方新聞-11-05- AI引領跨境電商新趨勢 新北電商學院助企業走向
- 地方新聞-11-05- 2024陸羽盃客家料理競賽結果出爐 大展綠色餐飲創
- 綜合新聞-11-05-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學生海事水產類技藝競賽 海
- 綜合新聞-11-05- 「愛」在台北‧「媛」定松山~本市與愛媛縣簽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