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安齋四談42〕「下茄苳堡學」與我的書寫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天授 時間:2024-06-20 人氣:

〔安齋四談42〕「下茄苳堡學」與我的書寫

(全民專欄/陳天授)我出生在當今臺南市後壁區。追溯在明鄭時期就有「下茄東」、「上茄東」的庄頭地名,只是「上茄東」沒有「下茄東」熱鬧。尤其是早在1574年,林鳳率大批人馬,就已經從海上進入魍港(今北港)登岸,部分先民會再溯急水溪到「下茄東」等地。

1683年(康熙22年)清治臺灣,許多來自中國大陸飄洋過海的漢人,主要以閩南地區人士為主,開始大量從倒風內海溯八掌溪或急水溪而上,來到「下茄東」區域開墾土地,形成「下茄冬」,或稱「下茄苳庄」就是一個重要聚落。

當時的「下茄苳庄」離臺南府城市區一百三十里,保甲有一十一甲,千把一員、步戰守兵八十五名。1717年(康熙56年),周鍾瑄的《諸羅縣志》指出:商船輳集,載五榖貨物。港水入至下加冬仔止。

到了1722年,下加冬庄內已出現下加冬街,建有下加冬庄倉,是為附近官民納租繳糧,和供應汛兵米糧之處。其後,因店仔口街〔今臺南市白河區〕興起,下加冬街漸趨沒落。

「下茄東」或稱「下加冬」、「下茄苳」,在後靠八掌溪邊的稱之為「下茄苳北保」,靠急水溪邊的則為「下茄苳南保」。「保」或」「堡」的使用地區,通常是曾文溪以北稱之,曾文溪以南則稱「里」。「堡」或「里」下再分「庄」、「街」、「社」。

八掌溪與急水溪兩條河的流經後壁區,遂成孕育「下茄苳堡」的「母親河」。「下茄苳堡」的開發,尤其雍正年間(1723-1735),因行政區設廳,下茄苳南堡、下茄苳北堡,及自鬚公潭之白沙墩庄改屬鹽水港廳管轄。「下茄苳堡」到了日治初期,因為臺南縣劃分為嘉義、鹽水港、臺南、蕃薯寮、鳳山、阿猴等六廳。鹽水港廳下屬28庄。

「下茄苳北堡」的崩埤庄、菁寮庄、新港東庄、長短樹庄、竹圍後庄屬於嘉義廳鹽水港支廳;「下茄苳北堡」的下茄苳庄、上茄苳庄、土溝庄、海豐厝庄、大排竹庄、詔安厝庄、蓮潭庄、土庫庄、卯舎庄屬於嘉義廳店仔口支廳。

「下茄苳南堡」的安溪藔庄、本協庄、鳥樹林庄、馬稠後庄、竹仔門庄、埤仔頭庄、店仔口街、頂秀祐庄、客庄內庄、下秀祐庄屬於嘉義廳店仔口支廳;「下茄苳南堡」的王公廟庄、後鎭庄、許丑庄、埤藔庄屬於嘉義廳鹽水港支廳。

「下茄苳北堡」除了下茄苳街、大排竹街之外,在「下茄苳南堡」已出現安溪寮、烏樹林的新地名。安溪寮即是我的老家之所在。

1909年,日治臺灣廢鹽水港廳,「下茄苳南堡」、「下茄苳北堡」改隸嘉義廳。1920年,臺南州時期以後則再併「下茄苳南堡」、「下茄苳北堡」為新營郡後壁庄。1945年,台灣光復後設置為臺南縣後壁鄉,納入了「下茄苳北堡」與「下茄苳南堡」等大部分地區,「下茄苳堡」名稱走入歷史。

2010年12月25日,後壁鄉在臺南縣市合併升格後改稱後壁區。目前後壁區下設14個里:土溝里、新嘉里、竹新里、新東里、後壁里、侯伯里、嘉苳里、上茄苳里、菁豐里、菁寮里、長短樹里、頂安里、長安里、福安里。

現今的後壁區,位於臺南市最北端,嘉南平原中北方,八掌溪南方2公里處,為八掌溪與急水溪沖積而成之狹長平原,全境大多屬嘉南平原。北和西隔著八掌溪與嘉義縣水上鄉、鹿草鄉為界,東接白河區,東南鄰東山區,南與新營區毗連。

後壁區土地面積為72.2189平方公里。由於具有豐富的水資源,遍植水稻,是嘉南大平原的穀倉,其種植面積達3,500多公頃,位居全國之冠。該區人口數則因城鄉發展的關係,已從1981年的34,138人,降至2019年的23,001人。

從「下茄苳堡」的發展歷史,來對照檢視我們陳家來臺先祖的發展歷程。我們陳家比較有資料可考的,是在18世紀與19世紀之交的嘉慶年間,傳到了我的玄祖一代,定居在當時隸屬鹽水港廳下茄苳南堡安溪寮庄的土名頂寮這地方。

承上述「下茄苳堡」,不分南堡、北堡都是一個有文化歷史、人傑地靈的好地方。安溪寮庄除了頂寮之外,還有中寮、下寮,即是現今臺南市後壁區的頂安里、長安里、福安里等三個里,當地人習慣上還是稱呼「安溪寮」。

時間依此計算,我家先祖來臺至少已200年以上,而且是依賴源由急水溪上游的白水溪分流。1699年(康熙38年),庄民合築安溪陂的水源,從事闢土耕作和生活作息的一代一代傳承下來。

然而,動盪的「下茄苳堡」在歷經1696年(康熙35年)吳球、1701年(康熙40年)劉却、1721年(康熙60年)朱一貴、1836年(道光16年)張丙、1840年(道光20年)沈知、1862年(同治元年)戴潮春、1875年(光緒元年)吳志高白水溪教、1895年(明治28年)白川宮能久親王等重大事件所造成社會的混亂之後,我們陳家從玄祖這代,開始在「下茄苳堡」的定居下來,先後都曾遭逢這社會治安動亂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