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閱讀張道藩筆記19】文藝創作需要政策嗎?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天授 時間:2022-08-26 人氣:

【閱讀張道藩筆記19】文藝創作需要政策嗎?

(全民專欄/陳天授)回溯1950年3月起,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即在政綱中列入文藝工作一項。1953年,蔣中正總統在《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提示,〈民生主義社會文藝政策〉的重點與方向,對各項文藝工作都有極其明確的指示,為其後的「戰鬥文藝」運動,展開了主導作用。1956年1月,國民黨通過「展開反共文藝戰鬥工作實施方案」,正式開啟了國民黨文藝政策的時代。

1965年4月,國防部為運用文藝力量,加強文化作戰,乃於台北北投復興崗召開「第一屆國軍文藝大會」,發起「國軍新文藝運動」,並在〈國軍第一屆文藝大會宣言〉中強調:「尤其是新文藝運動深入軍中的每一個角落,真正確實地做到了兵寫兵,兵演兵,兵畫兵,兵唱兵,這不僅鼓舞了軍心士氣,而且對社會發生了「正人心,除邪說」的輔導和影響作用」。

1965年11月12日,設立「中華民國中山學術文化基金管理委員會」。隔年,改稱「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中山學術文化基金董事會」,由王雲五、張道藩為正、副董事長。基金會獎勵文藝創作,和鼓勵各大學校院博、碩士生研究孫中山先生思想。

周伯乃先生回憶:「當年我還領過該基金會的補助出版費,並出版了不同版本的《現代文藝論評》(如附1.2)。周伯乃先生對其出版該書,有極詳細的記述:「《現代文論評》一書面題字,是請時任中國國民黨秘書長谷鳯翔先生題字,董樹藩先生任其辦公室機要秘書。後來,我蒙鍾雷先生任總編輯,董樹藩先生任副編輯;當年《中央月刊》編制尚有陶崇義専門委員、陳桃芳専門委員、夏以貴先生及我與王祿松、吳健民三位特約編輯。組織蠻龐大!是由原本《中央半月刊》改組成的;因為銷售量極高,將近85,000份。」《中央月刊》是當時代表國民黨的刊物,主要傳播黨的思想與政策。

1966年3月,國民黨在九屆三中全會中通過「強化戰鬥文藝領導方案」;12月,在九屆四中全會中通過「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綱要」,將「繼續倡導戰鬥文藝,輔導各種文藝活動」;隨後,陸續成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及教育部文化局;1967年12月,在九屆五中全會中通過「當前文藝政策」。

隔年5月下旬,蔣中正總統在舉行的「文藝會談」中,特別指出:「……今天文藝工作者的使命與路向,必須使民族文化與時代精神結合起來,以把握務本與求新的原則,而增強其承先啟後的責任。同時,基於時代精神與革命任務的配合需要,更要促進文藝與武藝的結合,加強文藝的戰鬥力量,使其一方面擔當起三民主義政治作戰與心理作戰的前鋒,一方面力挽當前偏頗頹靡以及畸形發展的文藝逆流,而將其導向於三民主義新文藝的以『仁』為本的主流。」

檢視1950-1960年代期間,中華民國文藝政策從「反共文學」到「戰鬥文藝」的制定與實施,對國家社會有其正面的意義與功能。周伯乃先生指出:「戰鬥文藝是比較積極性的文藝,因為當時大陸撤退來的不僅僅是六十萬大軍,同時也有很多知識份子、文藝作家、詩人、小說家、商人、公務員,以及流亡學生!在那大時代裹,難免有些失落感,再加上貧窮、苦難,所引起的苦悶、悲觀氣氛,因而造成嚴重的沒有明天的悲情!因而,文藝界人士為了改變這股頹廢觀念,乃積極推動奮鬥向上精神!所以,為了配合政府推動克難政策,乃有戰鬥文學,鼓勵大家奮發向進的精神!因此 「青年戰士報」副刊主編吳東權先生,召集文藝界人士,包括詩人、小説家、散文作家、劇作家⋯⋯全力批判頹廢小説,包括詩歌、散文、戲劇……等等。而音樂界、廣播界也批判糜糜之音的歌,掀起一股熱潮,席捲了台灣文藝界、戯劇界、音樂界!逐漸有了西洋文學,含小説、詩歌引進,包括出版商;大量翻印大陸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翻譯的外國小說、詩歌,出版面世,反正沒有版權問題,書商也樂得影印出版!而這股風潮影響了許多讀者喜愛大部頭的世界名著,如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蕭霍洛夫的《靜靜頓河》、海明威的《戰地鐘聲》。」

「戰鬥文藝」政策的受到批評,在周玉山教授編校《文學與歷史—胡秋原選集第一卷》中,胡秋原指出:「全體而論,沒有文藝政策是成功的。……有憲法保障思想著作之自由,有刑法制裁危害社會之活動,及無文藝政策之必要。如要有文藝政策,那便是在憲法範圍內對學術文藝作一般鼓勵,攻擊研究、創作的便利,解除寫作的困難,保持自由創作、自由批評的風氣。文學的標準首先必須是文學,而批評首先必須是批評。」

曾任《自由中國》雜誌文藝版主編的聶華苓女士,在其《三輩子》的回憶錄一書中寫道:「那時台灣文壇幾乎是清一色的反共八股,很難看到反共框框以外的純文學作品。有些以反共作品出名的人把持台灣文壇。《自由中國》絕不要反共八股。郭衣洞(柏楊)的第一篇諷刺小說〈幸運的石頭〉就是在《自由中國》登出來的。……當年有名的作家,如梁實秋的《雅舍小品》所有的文章,吳魯芹的《雞尾酒會》所有的文章,朱西寧的《鐵漿》,陳之藩的《旅美小簡》,林海音的《城南舊事》等等,都是在《自由中國》發表的。《自由中國》文藝版自成一格。我在台灣文壇上是很孤立的。」

曾是國民黨籍立委、香港《自由人》三日刊重要成員之一的胡秋原先生,和《自由中國》雜誌文藝版主編聶華苓女士,等於是代表1950-1960年代對國民黨政府實施「戰鬥文藝」政策,所提出的言論性批評,這也顯示「戰鬥文藝」政策已經面臨挑戰與轉型的時刻了。(作者現任台北城市大學榮譽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