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閱讀余英時筆記4〕顏編《余英時評政治現實》讀後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天授 時間:2022-11-21 人氣:

〔閱讀余英時筆記4〕顏編《余英時評政治現實》讀後

(全民專欄/陳天授)2021年8月,余英時先生的過世,我在本專欄〔溫州街瑣記〕寫了系列有關於他的論著介紹,〈敬悼一位通識教育導師的逝去〉之外,依序介紹的是〈人文與民主〉、〈重尋胡適歷程〉、〈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民主與兩岸動向〉、〈猶記風吹水上鱗〉、〈歷史與思想〉、〈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余英時回憶錄〉、〈如沐春風:余英時教授的為學與處世〉、〈胡適口述自傳與胡適雜憶〉、〈陳雪屏、余英時與胡適的著作記述〉、〈閱讀《余英時談話錄》筆記〉等12篇。

日前,我又在本專欄發表了〈與談李博士《余英時與新儒家思想的交涉》文,和〈與談李博士《余英時與胡適:政治思想層面的探析》文〉等二篇,這是繼我在去(2021)年和今(2022)年,應中央警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李顯裕教授之邀,擔任他在研討會上發表論文的與談人所整理出來的文稿。

現在我想繼續介紹的這本書是顏擇雅編,《余英時評政治現實》(照片如附),2022年5月,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所出版的作品。編者在其〈編輯的話〉指出:

選文時,首要條件是從未收入他已出版的文集。版權只是考量之一,更大原因是篇幅寶貴,想空出來空間給散落在舊報紙、舊雜誌,如今在圖書館甚至網路都不好找的那些文章。……獨立出書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給中國海內外與香港的民主派鼓舞士氣。在我眼中,余英時是「無入而不自得」,很能自處的人。……但編書時最困擾的……說是只收政論,但是余英時的政治看法與史學思想是一體兩面,很難一刀切。

該書除了〈代序:家天下、族天下、黨天下(1998)〉,和〈代結語:待從頭,收拾舊山河(1990)〉之外,共收錄〔最後見解〕3篇,〔六四之後〕16篇,〔六四之前〕2篇。連〈代序〉、〈代結語〉總計23篇,而且篇篇有按語,讓讀者了解每篇文字的來龍去脈,這是該書的最大特點。

根據〈編輯的話〉,編者又指出:

我為每篇都寫了編輯按語,註明作品背景,以及發表後引來什麼罵名,「反華仇華勢力急先鋒」之類的。過程當然有很多感想,但我都克制不寫出來。出書用意就是要讓更多人繼承余英時精神,當然讓他本人發聲就好。

我在讀顏編《余英時評政治現實》之後,我記述了下列余英時在該書中所聚焦的主題,或許可以從其卓見中帶給我們許多的省思和啟示。

1.在民主議題上,余英時提到所謂「硬相守」的概念,即台灣必須建立起最低限度的內部共識,走向一種「少數服從多數,但多數尊重少數」的民主道路。相反的,如果台灣內部不斷的進行原子分裂的活動,則其前景是未可樂觀的。(頁77-78)。僅僅是「少數服從多數」仍可以流為「多數的專制」,不是民主。「多數尊重少數」才是真正體現了「寬容」的精神。(頁149)余英時這提醒台灣的政府與人民在民主制度上要鞏固,在民主內涵上要深化。

2.在國家利益的議題上,余英時指出,費正清時代美國對中國是不講這人權的,只要有一個很好的政府跟人民可以打交道就行了。國民黨到台灣,美國覺得你國民黨要靠我們,才拼命講人權。美國只有看你很弱的時候才講人權,你實力變強就不講了。因為你變強,美國講人權要付很大代價,比如你買法國的飛機,不買美國波音了,這樣美國吃不消。利害考量也不能光怪美國,中國人也是國家利益第一的。很難要求國際政治完全根據正義公平的理論,不考量現實利害。少數個人也許可以,國家與社會集體是很難的。(頁185)所以美國外交有兩個面向,一是實際利益的面向,一是理想主義的面向。(頁206)

3.在傳統的中國文化上,余英時指出,我對蔣經國的印象一直不好的,很大原因是他是蔣介石的兒子,父傳子我不能贊成。他最早是要把自由派勢力幹掉,壓迫《自由中國》他是有分的,早期他是民主的敵人,但是後來慢慢覺悟,能有改進,就值得稱讚。……台灣可以證明中國傳統文化並不是民主的絕對敵人。民主化、自由人權是哪裡都有些障礙有些阻礙的,不是中國特有的問題。(頁252)

4.在「本土化」的概念上,余英時指出,「去中國化」是討厭中共,你把中國跟中共變成一個,去中共也非把中國去掉,那不可能。你自己也是中國的一部分,怎麼去掉?語言就是,最基本的語言去不掉?台灣話也是閩南語,也不是台灣才出現的,用的字還是漢字,意義還是傳統來的,怎麼去?所以「去中國化」本身不能成立。(頁253)

最後,我樂意從一位圖書館學出身和從事通識教育者的角度,特別引介聯經出版公司從余英時過世後,新編的【余英時文集】16種,再加上其公司原本出版的12種作品,總共28種(29冊)、總字數超過450萬。該套書涵蓋了余英時的治學經驗、政論與時局評論,及呈現其生活交遊的詩選、序文等作品。全套29冊精裝版可供讀者閱讀與典藏。(作者現任台北城市大學榮譽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