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閱讀陳奇祿筆記27〕《閱讀與對話:台灣百年匯流文學的淒美絢麗》自序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天授 時間:2022-11-18 人氣:

〔閱讀陳奇祿筆記27〕《閱讀與對話:台灣百年匯流文學的淒美絢麗》自序

(全民專欄/陳天授)1970年9月,我負笈北上,就讀於位在新莊的輔仁大學圖書館學系。之前20年我的求學,不論初中台南或是高中嘉義的階段,所能接觸到的地方都是名符其實倘佯於嘉南平原(如照片),過的盡是「年少不知愁之味」的鄉居生活。

我真正啟蒙的接近文學,應始於二姊寒暑假從台北帶回讀物的初中階段,但那畢竟非常的有限。只有等到我高中階段的在外住宿,家中的供應生活費,給了我可以自由買書的機會,閱讀的涉獵空間才有了逐漸增廣。

17歲的那一年,我發表了生平的第一篇文章,寫的是〈從王尚義到野鴿子的黃昏〉。同時間的閱讀還有李敖的作品,特別是他寫的《胡適評傳》,和【文星叢刊】系列出版的叢書。這也凸顯那個年代有多少的年青人,盼望著在思想上的探索出路,亟欲追求知識上的滿足。

特別是景仰於胡適之先生的學問淵博,和他所崇尚的自由主義精神,這也深深影響和形塑了我一生對於閱讀、學思與書寫的熱愛。胡適之先生的思想與治學態度,對我的影響正如《滾滾遼河》作者紀剛所說:「我不是五四運動參與者,卻是五四精神受洗人。」

本書為什麼取名《閱讀與對話:台灣百年雙源匯流文學的淒美絢麗》,首先我要就「台灣百年」略作說明。百年歷史就從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1920年代算起,這時期的台灣、澎湖都還在日本殖民體制的統治之下,直到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將台灣、澎湖歸還。

1945年至1949年,是台海兩岸非常短暫統一的時期。當1949年年底,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撤退到台灣來,並且開始實施戒嚴體制的統治,一直要到1987年的解嚴。由此,這百年以來的台灣文學,是在日本殖民體制與國府戒嚴體制的雙源匯流所發展出來的文學。

台灣戒嚴文學時期,又可概略將蔣中正總統主政(1949-1974)的「文藝政策」,與蔣經國總統主政(1974-1988)的「文化建設」等兩個不同階段的分期。台灣百年雙源匯流文學的淒美絢麗,凸顯了政治與文學(藝術)之間關係各有不同階段的特色。正如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 1888-1965)說的:「好的作品不一定要有太多的掌聲,但希望每一年代都有掌聲!」。

於是我選讀了:五四文學運動以來代表「自由文學」的胡適之先生,和代表「抗日文學」、「反共文藝」的張道藩先生,以及代表「殖民文學」、「文化建設」的陳奇祿先生。他們三位也都各深具有每階段性文學歷史的政治意義。

詩人周伯乃先生,他曾任「道藩文藝基金會」副董事長,和文化建設委員會主委陳奇祿的秘書等要職,他本人又得過多項文藝獎項,而且文學著作等身。最難能可貴和機會的是他今年已經高齡90歲,還樂意與我進行了這縱橫台灣百年文學的對話。

本書第一部分【自由文學:閱讀胡適筆記】。或許是我在大學裡研讀圖書館學的關係,現在檢視自己長期以來所保存的剪報資料中,其蒐集的時間與內容,大部分是屬於文學,和當代中華民國歷史有關的政經學術類,特別是戰後隨國民政府來台之後,與台灣發展歷史有密切關係的重要人物。

檢視這些的剪報資料中,也因為受到個人閱讀、研究與書寫的偏好所限,只能利用圖書館學的概念,針對就我所蒐集來的資料,將其刊載文字所呈現的事件經緯,略做片段性或單獨事件的記述。從整理和剪報資料裡,第一位讓我最可以聯想到的,而且在剪報資料篇數上,當屬胡適之先生了。

本書第二部分【文藝政策:閱讀張道藩筆記】。我在整理完成《閱讀胡適筆記》後,更深入了為探討戒嚴時期台灣的文藝政策,特別選擇在該時期參與制定和執行文藝政策,扮演關鍵角色的張道藩先生。

我整理1960年代前後,台灣報紙上登載有關張道藩先生在這方面的重要言論和動態,作為代表官方的立場,相較於當時胡適主張言論與創作的自由思想。張道藩與中華民國文藝政策的淵源可溯及大陸時期,他先後擔任南京成立「中國文藝社」的理事,和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下設「中央文化運動委員會」的主任委員,特別是1950年5月4日,他與陳紀瀅等人在台北發起成立「中國文藝協會」。

本書第三部分【文化建設:閱讀陳奇祿筆記】。陳奇祿先生於1978-1981年期間,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1981年,出任中華民國首位文化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一直到1988年的的七年期間,他在蔣經國總統主政時期擔負國家文化建設的重責大任,同時還兼任中華文化復興總會秘書長,並於1990年至1996年的期間擔任「公共視電視台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對於解嚴後的台灣進入多元文化發展階段,他亦擔負承先啟後的重要角色。

本書第四部分【文學風華:與詩人周伯乃對話】。詩人周伯乃先生自1960年起,他就開始在「文苑」、「新文藝」、「國魂」、「自由青年」、「文壇」、「青年日報」等刊物撰寫專欄。後來,「中央」半月刊邀其寫稿,未幾受知於蔣介石辦公室主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副秘書長秦孝儀先生,進入國民黨中委會秘書處,主編「中央」月刊文藝欄。

1975年,國民黨中委會借調陳奇祿為副秘書長,周先生調任機要秘書,後再隨陳奇祿調行政院政務委員室秘書,他同時任「中央日報」副刊執行編輯。1981年,陳奇祿掌文化建設委員會首任主委,他亦隨調主委辦公室機要,輔弼主委從事文化建設,並兼任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會專門委員,國家文藝基金會總幹事等要職。

1990年,他受聘任「世界論壇報」副社長兼副刊主編。2000年,受聘中國文化大學董事會秘書。又河南開封大學聘他為董事兼客座教授。另「財團法人道藩文藝中心」聘他為副董事長兼主任,輔弼陳立夫董事長。中國詩歌藝術學會,更推舉他為理事長。

周先生因為文學創作,除著作等身之外,曾獲中國文藝獎章、國軍文藝金像獎、教育部詩教獎等,以及美國帝舜文化國際大學、美國共和黨亞裔黨部總部等頒授獎項,表彰他長期對文學和文化的卓越貢獻。

胡適常引明代大儒顧炎武「遠路不須愁日暮,老年終自望河清」的話,來與大家互勉,還有我閱讀陳致整理的《我走過的路:余英時訪談錄》,引發聯想到張益菎視訊編輯、米綫唱的這首歌《三百六十五里路》,其中最後有段:

我那完整的雄心,從來沒有消失過,即使時光逝去依然執著,自從離鄉背井已過了多少365日,365里路呀,從故鄉到異鄉,365里路呀,從少年到白頭。

引用這段歌詞,可以很能貼切地道出我在閱讀胡適、張道藩、陳奇祿筆記,和與周伯乃對話的過程中,我所要彰顯的是,台灣百年文學在殖民體制文學,和戒嚴體制文學的雙源匯流下呈現淒美式絢麗的特色。

本書內容曾在《台灣商報》(電子報)的〈台灣TB新聞網〉登載,很謝謝這「全民專欄」的園地,讓我的筆耕生活可以自由發揮創作的空間。現在「方集出版社」樂意再為此書的出版,首先我要感謝發行人賴洋助董事長,還有主編李欣芳、編輯立欣、行銷業務林怡葶的協助,使得這書的出版與發行至善至美。

2022年11月16日寫於安溪書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