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安齋筆談35〕綜論戒嚴時期中華民國文藝政策(三)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天授 時間:2023-05-17 人氣:

〔安齋筆談35〕綜論戒嚴時期中華民國文藝政策(三)

(全民專欄/陳天授)張道藩在「文藝創作」第一期「發刊詞」文中,還特別指出:

本會深感文藝作品不能大量發表,不僅埋沒了作家的心血,減少思想戰精神戰的力量,且將低抑了作家們寫作的情緒,阻滯了整個文藝運動的發展。且報紙副刊,對五千字以上的作品即感無法容納,各出版機構,對於銷路較窄的作品,因成本不易回收又多不接受。本會深感很多份量較重的長篇巨著無處發表的苦悶,思維再四,決定在經濟條件極端拮据之下,自本(1951)年本月份起發行本刊,為「自由中國」的文藝作家們開創一廣大園地,為忠貞的軍民讀者,提供大批精神食糧。(參閱:張道藩,《酸甜苦辣的回味》,傳記文學,1981年6月,頁96,照片如附)。

蔣介石執政時期的推動文藝工作,張道藩是國民黨文藝政策的策劃與執行者。回溯1937年11月,國民政府移駐重慶,並舉行「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第一屆大會,這時以郭沫若為首左翼作家已控制該會。1940年9月,政治部改組,下設有「文化工作委員會」,仍以郭沫若為主任,中央宣傳部有鑑於此,乃由張道藩於12月成立「中央文化運動委員會」,張道藩任主任委員,潘公展、洪蘭友兩位任副主任委員。1942年,創辦了「文化先鋒」與「文藝先鋒」,皆由張道藩任發行人。(參閱:趙友培,《文壇先進張道藩》,重光,1975年,頁157)。

1948年,張道藩當選立法委員。1949年來台之後,並繼續擔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內中央組織部秘書等重要黨職。1951年,與陳紀瀅、王藍、趙友培等人發起、成立「中國文藝協會」。從1950年到1956年,可說是高舉反共戰鬥文藝最澎湃的時期。

《中華民國文藝史》(頁978)指出,1964年11月,國民黨中央召開「新聞工作會議」中,復通過了一項「加強新聞文藝工作合作,以擴大文藝戰鬥功能,促進反攻大業案」。1965年4月,蔣總統在國軍文藝大會中,對國軍文藝工作,提出了十二項指示,為戰鬥文藝的內容與目標,指出了明確的要領與方針。而黨為再進一步的輔導和推動文藝工作,復於1966年3月,在九屆三中全會中,通過「加強戰鬥文藝之領導,以為三民主義思想作戰之前鋒案」,更具體的提出了「強化戰鬥文藝領導方案」。

1966年11月12日,為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一百晉一誕辰,蔣總統在「國父一百晉一誕辰中山樓中華文化堂落成紀念文」中,點燃起復興中華文化的聖火。12月,九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綱要」,將「繼續倡導戰鬥文藝,輔導各種文藝運動」,列入推行要項中。在此之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及教育部文化局遂相繼成立。1967年11月,黨在九屆五中全會中,通過了「當前文藝政策」,使全國文藝工作者所期望已久的文藝政策與文藝機構,次第實現。

1968年,國民黨為了策進「當前文藝政策」的有效推行,乃於5月下旬,舉行「文藝會談」。蔣總統在「文藝會談」中,更為此後的文藝運動,提出了大家應一致努力的方向與目標。蔣總統說:

今天我們在推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目標之下,大家應如何更積極的去開創三民主義的新文藝運動,乃是一個極其主要的課題。……我們民族固有文化的精義,就是一個「仁」字;也就是以忠孝仁愛為本的民族主義,以平等自由為本的民權主義,以和平樂利為本的民生主義,此乃我中華文化的結晶;而國父手創的三民主義,實為其具體的表現。……我們實行三民主義,就是要在中華文化傳統基礎之上,建立一個倫理、民主、科學的現代化的社會和國家。(《中華民國文藝史》,頁9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