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安齋筆談49〕綜論戒嚴時期中華民國文藝政策(十七)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天授 時間:2023-06-06 人氣:

〔安齋筆談49〕綜論戒嚴時期中華民國文藝政策(十七)

(全民專欄/陳天授)1987年7月15日,政府宣布解嚴。1988年1月,蔣經國過世,也正式宣告蔣介石、蔣經國父子在台灣實施戒嚴體制時期的結束,亦是所謂「兩蔣時代」威權統治的終止,進入了李登輝總統主政的階段。

1990年代,開啟了李登輝時代,特別是在提出「特殊國與國關係」的「兩國論」之後,更是加速了台灣「本土化」政策的發展與深化,並從「兩蔣」時代戒嚴體制時期倡導的「反共文藝」,和「戰鬥文學」政策,轉而實施曾任文化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陳其南所提出的「社區總體營造」方案,更加凸顯了強調「台灣意識」的地方性思維。

1991年10月,當號稱台灣第一個本土政黨的「民主進步黨」,即在通過的黨綱中明確寫入「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暨制定新憲法,應交由台灣人以公民投票方式選擇決定」的「台灣前途決議文」。2000年5月,民進黨的取得執政權之後,更積極主張「台灣主體性」的文化意識形態思維,以取代國民黨執政之前所實施的「再中國化」與「本土化」的文藝政策時代。

回溯百年來,台灣文學從日治時期殖民體制,和戰後國府戒嚴體制的管制下,歷經艱辛的過程,到了1987年解嚴之後的解放出來,台灣文學除了表現在「人權文學」、「環保公害文學」、「女性文學」之外,也凸顯在如宋澤萊在其大作《台灣文學三百年》中的指出:

從八O年代、九O年代一直延續到二十一世紀,政治和社會的譴責文學的風氣非常高張,產生了多不勝數的作家。林雙不、王定國、林文義、吳錦發、吳晟、陳芳明、王世勛、廖莫白、劉克襄、苦苓、李勤岸、林央敏、向陽、李敏勇、陳炯明、李魁賢、李昂、洪素麗、呂秀蓮、施明正、陳雷、黃樹根、胡長松、陳金順、林沉默等等,如果再把七O年代專寫教育界、漁業黑暗面的王拓及描寫工廠工人遭到剝削實況的楊青矗也包括進來的話,隊伍就更加龐大,他們的作品形成了一個鋪天蓋地的巨網,籠罩半個文壇,作家群涵蓋了北京語和台語的陣營,大半都是戰後出生。(前衛,2018年3月,頁400,照片如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