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閱讀陳奇祿筆記12】張秀亞的《我與文學》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天授 時間:2022-09-15 人氣:

【閱讀陳奇祿筆記12】張秀亞的《我與文學》

(全民專欄/陳天授)1970年代前後,知名女性作家張秀亞女士的作品早已享譽文學界。曾任《中央》月刊文藝版主編,和《中央日報》副刊編輯的周伯乃先生談到他與張秀亞女士認識的經過,和他對於張女士文學作品的看法。周主編說:

有《全才之筆》美譽的張秀亞,河北滄縣人。北平輔仁大學西洋語文學系、歷史研究所碩士。曾任教靜宜大學、輔仁大學研究所。是樞機主教于斌主教的弟媳。著有詩、散文、小說,以及美術史等八十餘種。她的散文集,就有:《三色堇》、《牧羊女》、《凡妮的手冊》、《懷念》、《湖上》、《尋夢草》、《愛琳的日記》、《感情的花朵》、《書屋一角》等四十餘種!可以說是多產作家;也可以是「閨閣型」的作家!

我認識張秀亞大姐,是在民國六十五年間,任《中央日報》副刊編輯期間;因為副刊編輯主任孫如陵先生住在台北縣新店「中央新村」二街、輔仁大學中文系主任王方曙(又名王靜芝),我的同鄉長輩張輔邦(國大代表),散文作家趙文藝(立法委員)都住在那裡。

好像是當年老總統蔣中正先生特別關懷這些國會議員(立法委員)、國民大會代表們而開發的分期付款的建築宿舍;因為,我和內人陳夏江經常會在星期假日去「中央新村」,也就會順便拜訪他們;聊詩、聊散文、聊小說;與王方曙先生談書法。

我想,今天只聊聊張秀亞大姐的散文創作,她的散文;不是信手拈來,是苦心經營的;句句如詩一般的精緻、美的語言;充滿着真誠的愛的語言。她在〈風雨中〉寫着:「世途中的狂風驟雨,能折磨我,却不能使我屈服。我的心中,仍充滿著光與熱,愛和力,時刻準備為了一個崇高而偉大的動機而燃燒,傾瀉。但當還未找到為真理、為人類而獻身時,我只默默的走着一個平凡女性的路子:恨我所該恨的,愛我所該愛的,對於邪惡,我絕不妥恊。」

接着她又寫着:「在人生的舞台上,我唱的是最吃力的獨腳戲。導演者是環境的大手,製造效果的是電閃雷鳴。在我的台詞中,沒有閃光口號美麗的謊言,但我忠實的,以全心全力,全意愛了稚弱的無依的兩個。」這是何等激勵人心的散文語言!是詩的語言,也是勵志的歌聲!

我開始知道和讀張秀亞女士的作品,始於高中階段。1960年代末期,我接觸《文星書店》的【文星叢刊】出版了多位女性作家的文學作品。諸如:林海音《婚姻的故事》,聶華苓《一朵小白花》,於梨華《歸》,徐鍾珮《多少英倫舊事》,鍾梅音《十月小陽春》,胡品清《現代文學散論》等散文和小說。

在同一時期的《三民書局》的【三民文庫】也出版了琦君《琦君小品》,林海音《兩地》,鍾梅音《摘星文選》、《我祇追求一個圓》等作品,而張秀亞的《我與文學》,正是【三民文庫】刊行的重要作品。

1970年,我進入天主教輔仁大學就讀之後,校長是于斌樞區主教,當時我念圖書館學系的時候,系主任藍乾章教授正在試行推動輔系的制度。於是我選了中國文學系作為我的輔系。當時中文系主任王靜芝教授正是周伯乃賢伉儷好友的書法家王方曙先生。

開學第一週,還在加退選的階段,我參考了中文系的課程表,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張秀亞女士在該系的開設課程,正確課程名稱,我已經不很記得,好像是「文學創作」之類。但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當我走到上課教室門口,那是在文學院1樓的階梯式綜合教室,我看到教室內已全部坐滿學生,包括室內走道的地上位置。可以想像張秀亞女士當時所受到學生歡迎的程度,我也就無緣選修張教授的這門課。

我既然沒有機會選修張秀亞老師的課,幸好我利用輔大圖書館學會在學校舉辦書展的活動(如圖1),除了邀請重要出版社來學校參展之外,我們也特別邀請三民書局來參加,我買張秀亞女士的作品,和之後研讀她的《我與文學》一書,以彌補未能受教於張秀亞教授的缺憾。

關於張秀亞女士的作品,2005年3月,國家台灣文學館已經出版了【張秀亞全集】,收錄1934-2001年的作品。包括詩1卷、散文8卷、小說2卷、翻譯2卷、藝術1卷、資料1卷等15巨冊(如圖2,錄自台灣大百科全書)。是一套特別值得推薦給愛好文學讀者的作品。(作者現任台北城市大學榮譽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