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溫州街瑣記121》轉型內造政黨與選舉導向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天授 時間:2022-10-06 人氣:

《溫州街瑣記121》轉型內造政黨與選舉導向

(全民專欄/陳天授)1987年,台灣解嚴之前,我有幾次為人助選的經驗。1981年12月,為台南縣長楊寶發的競選連任;1983年5月,為台南縣洪玉欽的競選立法委員;1986年12月,為台南縣蔡天再的競選國大代表;以及1992年12月,解嚴之後再為洪玉欽的立委連任助選。

我這四次助選地區與活動都特地選擇在台南縣,他們的競選總部楊寶發先生是設在新營;洪玉欽先生的兩次都設在他的老家下營;蔡天再先生的設在鹽水,是他創辦的明達中學校園裡。這些地方可說都是偏在台南曾文溪的溪北地區。我之所以會選擇為他們助選,主要原因是我們陳家自明末清初從福建泉州移民來台之後,二、三百年來就一直定居台南所謂的「下茄苳堡」地區。經過幾代的經營下來,家族人在這地方上也累積了一點人脈基礎,這都有助於我的返鄉助選,和順利的達成付託。

楊寶發縣長、洪玉欽立委,和蔡天再國代等三位,他們在解嚴之後的台灣仍然活躍於政界,也因為與我有這一層特別的情感與關係,在爾後我的工作與生活上,亦都有如兄長般的關注我和愛護我。

也因為我的助選工作,讓我對於國民黨內的政治生態會有進一步的體驗與了解。解嚴之後,國民黨除了要面對自己政黨結構的轉型為內造政黨之外,更必須面對來自剛從「黨外」成立民進黨的政黨競爭。特別是在競選活動與結果,更是攸關政治權力板塊的移動。

面對國內這樣一個政黨與政治巨變的新環境,1988年9月5日,我整理了一篇〈如何凝聚組織力量贏得未來輔選的勝利 〉的文字,摘略如下:

民主政治是透過選舉來檢驗實力,取得優勝繼續執政,如何凝聚組織力量,從外在環境與內在因素兩大方面。所謂外在環境,就是要我們正視近年來台灣地區選民的行為與政策發展,依個人研究觀察的心得,可歸納成下列幾點:中產階級的興起、政策取向替代政黨取向、社會關係日趨和諧、環境保護、消費者運動的抬頭、選民結構的改變。

內在因素乃是針對本黨自身而言,我們把它分為持續性和階段性的黨務經營。持續性的黨務經營是平時工作;而階段性的黨務經營是輔選動員。持續性(平時)的黨務經營,包括:黨角色定位、調適黨員關係、熱絡組織活動。階段性(輔選)的黨務經營,包括:以科學研究的方法來規劃輔選策略、以民主活動的方式來辦理選務工作、以民意測驗的結果來瞭解選民行為、以企業經營的理念來貫徹組織動員。

輔選動員的最後目的是要使選民在投票時支持黨提名的候選人;而企業經營理念中的講究行銷,也就是要讓顧客購買公司的產品。在行銷學上非常重視分析顧客行為的六個「O」和行銷組合中的四個「P」。所謂「六O」指的顧客是佔有者(Occupants),顧客買的物品(Objects),顧客動機的目標(Objectives),誰參與了購買作業的組織(Organization),顧客買的時機(Occasions),顧客購買的作業(Operation)。

「四P」指的是產品(Product)、通路(Place)、價格(Price)及推廣(Promotion),我們先考慮顧客分析中的「六O」,然後再制定行銷組合中的「四P」,最後達到公司行銷的目標。我們要在貫徹輔選動員工作上,如何活用企業經營的理念,例如對選什麼樣的人?為何要選這樣的人?由誰決定選誰?可否區隔?有無尚未滿足不投票的需求等因素做分析來達成催票到匭,以贏得輔選的勝利。

美國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在其《管理學導論》(An Introductory View of Management)上說:「改革就是企業」(如附錄照片)。我想這雖然是針對企業的革新或創新而言,但是仍然適用於一個正在轉型的內造政黨,其在選舉過程中的有效運用。(作者現任台北城市大學榮譽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