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針灸無西醫副作用 止痛、疏氣好處多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曾璟瑜 時間:2023-02-18 人氣:

針灸無西醫副作用 止痛、疏氣好處多

(台灣TB新聞網/曾璟瑜)洪鈞培文教基金1月14日邀請中央研究院院士林昭庚在新北市立圖書館演講廳主講「中醫養生・快樂生活」。林昭庚院士著作等身、享譽國際,以其多年從事中醫醫療、教學、研究、服務的經驗與背景分享心得,聽眾獲益良多。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講座教授林昭庚獲選中研院生命科學組新科院士。從一個鄉下窮囝仔變成將中醫與現代科技及西醫結合的權威,林昭庚利用現代科技首創全球通用的針灸安全深度,將中、西醫結合,參與美國哈佛大學針灸教科書撰寫,亦出版全世界首套針灸實驗學,主編的中西醫病名對照大辭典,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還曾糾正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的標準穴位圖。

愈來愈多研究證實,針灸不但能改善慢性疼痛,輔助癌症治療及憂鬱,還可以修復受傷的神經系統,協助肢體活動功能。

人體身上至少有 365 個穴位,即經絡氣血在身體表面聚集、輸注或通過的重點部位,是一個反應區域,與身體內部臟腑以經絡聯繫,中醫師在熟悉解剖學基礎上,透過針灸穴位,調整體內機能,以達到治療效果。針灸最被認可、且廣泛運用的功效,就是止痛。

1971年美國《紐約時報》資深記者雷斯頓受邀訪問中國,因急性闌尾炎開刀,術後腹部疼痛不已,醫生在他的手肘及膝蓋上扎針,並在腹部上方以艾草灸療,不到1小時就解決了脹氣與疼痛,同年,雷斯頓發表紀實報導,掀起美國針灸熱潮。

針灸會刺激大腦中樞與周邊神經系統釋放出不同的內源性腦內啡,達到止痛效果,不會上癮,也不刺激胃部。以中醫來說,疼痛屬於氣滯血瘀,針灸可以達到活血化瘀效果。

除了止痛,改善癌症治療的副作用,是目前針灸治療最被重視的領域。譬如,乳癌治療常使用芳香環酶抑制劑,這類藥物可以降低體內雌激素含量,持續服用5~10年可降低乳癌復發率,但副作用是造成類似關節炎的強烈疼痛,一半以上的婦女因此中止療程。但針灸能大幅降低接受荷爾蒙治療的乳癌婦女疼痛狀況,進而幫助患者維持治療,提高存活率。

針灸對於「痛、痠、麻痺(無力)、癱」的效果特別好,根據統計,目前針灸科腦中風的患者佔針灸病人的8%,周邊神經病變、顏面神經麻痺、三叉神經痛、手麻等佔了7%。針灸不但能補氣活血,並能幫助神經修復,最常見的是輕、中度腦中風造成單手單腳無力,持續3個月針灸治療可以看到明顯進步。

從受孕、懷胎到生產,甚至更年期的熱潮紅等,針灸都能助女性一臂之力,更舒服自在地度過人生重要階段。針灸及草藥可以提升卵巢和濾泡功能,針灸還可以增加子宮內膜的血流量,讓內膜變厚,更適宜受精卵著床,增加受孕機會。除了孕期外,針灸也能緩解更年期困擾,譬如失眠、熱潮紅等,有時可能持續3~4年。

患者接受針灸時,要考量自身狀況,為避免暈針,若覺得過於疲累,並不適宜進行針灸;飢餓或血糖過低也不宜為之;情緒緊張時也不適合,同樣都害怕扎針引起的痛感,但有人能撐者忍耐一下,有人則不敢撐,這需要醫師觀察個人狀況,能撐著的,會引導其吸氣吐氣以配合下針,適當轉移注意力有助放鬆緊張情緒。

通常都會讓患者躺著接受針灸,降低因為緊張而發生暈針的機率。針扎到穴道後,會有痠麻脹痛感,是正常的針感,但對於脂肪較少者而言,痠麻感可能會更為強烈些。

還有要注意的是,下針後,不能隨意更換姿勢,更不要一邊滑手機,以避免發生危險,因為人體肌肉會互相牽動,手部肌肉的小小動作也會影響背部,進而改變針的深度而造成危險。針灸後,喝杯溫開水,利於排除體內廢物,並多加休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