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政經發展史稿01〕〈導論〉(一)
(全民專欄/陳天授)我想先論述政治經濟學研究途徑。人類的歷史乃是成長的歷史,而歷史作為各個主體相互選擇的過程,亦必須盡可能貼近事實的歷史具體陳述。本書稿將從臺灣歷史作為政權、金權與人權的分別代表了政治、經濟、社會的三個角度,並將其所糾葛因素的相互影響過程來加以論述。
17世紀以來,「政治經濟學」(Political economy)一詞首先由法國蒙奇雷汀(Antoyne de Montchretien, 1575-1621)針對當時盛行重商主義(Mercantilism),並於1615年出版了《獻給國王和王后的政治經濟學》的書中所述:研究一個社會生產、資本、流通、交換、分配和消費等經濟活動、經濟關係和經濟規律的概念。
百年之後的1776年,亦如延續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 1723-1790)綜合重商主義(Mercantilism)與重農學派(Physiocracy)思想的提出《國家財富的性質和原因之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該書簡稱《國富論》,為探求創造國民財富的古典政治經濟學(Classical political economy)。
1817年,李嘉圖(David Ricardo, 1772-1823)《關於政治經濟學和稅收的原理》(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與1821年,法國經濟學家賽伊(Jean Baptiste Say,1767-1832)《政治經濟學文集》(Treatise)的更相繼出版之後,「政治經濟學」的盛行達到一個階段的高峰期。
承上述,「政治經濟學」的意義,主要是研究國家經濟的管理,如何以最有效率的方式,來滿足社會成員的需要與推動國家的經濟發展。「政治經濟學」的目的,係為人民提供富裕的生活物質與收入,和提供國家機關(the state, 指包括行政、立法、司法的廣義政府)足夠的財政來源,以便從事公共建設與服務。
易言之,「政治經濟學」是一種科際整合的探討市場機能(market function)運作與政府機關 (the state)互動關係的學科。即是代表政治學( Politics)「權力」(power)與經濟學(Economics)「利潤」(profit)觀念上的分析,凸顯政治強調權力的分配運用,經濟重視利潤的金錢(money)利益。
「政治經濟學」當在實際運作上,通常會出現二個層面的現象。第一個現象,是國家機關是否進行經濟干預或讓經濟自由運作,會對經濟發展比較有利。第二個現象,是民間的需求(wants)或是市場需求(market demand)是否由國家機關來提供,或是由私有部門或是市場供給(market supply)會來得比較有效果。
依上述二個現象議題的延伸,「政治經濟學」在其研究途徑(approaches)上主要採用三種方式:
第一種方式,是凸顯經濟市場具有自我調節的功能,重視私有與利己的原則。我們將其稱為以亞當.史密斯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理論。
第二種方式,是強調國家機關對經濟發展的主導角色,為求經濟發展與穩定,國家機關應有效的調整與控制經濟。我們將其稱為以凱因斯(J. M. Keynes, 1883-1946)為代表的凱因斯經濟學理論。
第三種方式,是在世界體系的講求生產效益,重視對現有的社會資源作有效的配置,以獲取大的利潤,提高經濟成長。但是這產生資源分配的不平均,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極容易產生國際間政治與經濟的衝突。我們將其稱為以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 1930-2019 )為代表的「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
因此,「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分析方式,可採取宏觀的總體分析(macro-analysis)與微觀的個體分析(micro-analysis)。正如經濟學亦有「總體經濟學」(Macro-economics)與「個體經濟學」(Micro-economics)之分。「個體經濟學」研究的是個體或個體與其他個體間的決策問題。「總體經濟學」則以地區、國家層面作為研究對象。
宏觀的總體分析,是從結構層面加以探討政經結構的相互關係。通常採用的分析單位(unit of analysis)是一個類屬(attribute)的如國家機關、社會階級、跨國公司等,亦或是一個狀態的如失業、經濟不景氣、通貨膨脹、國際貿易,或是政策的如貨幣政策、進口替代或出口導向的工業化政策、國際匯率與利率政策、財稅政策等等,可用來處理政經結構面的互動關係。
微觀的個體分析,則是以個人行為層面為出發點。因為資源(resources)的稀少性(scarcity),而人類的慾望無窮,為探討個人自利行為為主,也就是理性抉擇的問題。因此,探討個人如何將有限的資源,做有效的配置,以獲取最大的利益。
承上論,總體與個體的理論分析,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麥基(N. Gregory Mankiw, 1958- )將其透過人們如何做決策、人與人如何互動,和整體經濟如何運作的三個研究途徑,綜合歸納為:
第一個研究途徑,是人們如何做決策,包括1.人們面臨取捨,2.某件事物的成本是為獲得它而放棄其他選擇的代價,3.理性決策者以邊際方式思考,4.人們會對誘因有所反應;
第二個研究途徑,是人與人如何互動,包括1.交易讓每個人過得更好,2.市場經常是一個組織經濟活動的良好方式,3.政府有時能夠改善市場結果;
第三個研究途徑,是整體經濟如何運作,包括1.一個國家的生活水準取決於該國生產商品與服務的能力,2.當政府印製太多鈔票時物價會上升,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抵換關係等,所謂的「經濟學十大原理」(Ten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 綜合新聞-12-05- 書香助力創業夢:北市技高學生從文字轉商機 閱
- 企業報導-12-05- 迎戰超高齡社會健康需求 桂冠推出2025無齡餐盤概
- 地方新聞-12-05- 基隆地檢署陳照世主任檢察官緝毒有功獲行政院
- 地方新聞-12-05- 公私協力守護新北市環境 16團體捐贈物資支持清
- 地方新聞-12-05- 新北推動旅宿業輔導計畫 提升業者數位行銷與經
- 地方新聞-12-05- 吸引國際商機 新北市啟動廠商參展補助計畫
- 地方新聞-12-05- 板橋污水下水道第三期工程啟動 近五千戶居民受
- 綜合新聞-12-05- 新北市力推土壤碳匯 促進永續農業迎接世界土
- 地方新聞-12-05- 新北消防員拳擊奪冠 將代表台灣征戰世界警消運
- 地方新聞-12-05- 新北高工師生合作教育暨社區運動會師生聯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