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綜合新聞 > 財訊雙週刊總編輯梁寶華主講「兩岸產業‧社會進步」洪鈞培文教基金會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記者曾采瑄 時間:2015-12-24 人氣:

財訊雙週刊總編輯梁寶華主講「兩岸產業‧社會進步」洪鈞培文教基金會

(台灣TB新聞網/記者曾采瑄)洪鈞培文教基金會於10月17日邀請財訊雙週刊梁寶華總編輯主講「兩岸產業‧社會進步」,梁總編輯以其30年從事媒體工作的經驗與背景,分享對兩岸產業的關係之看法,主張台灣過去在電子產業興起時曾擔任重要的推手,如今面臨新興產業崛起,應當重新思考如何定位。

中國大陸目前為成為全球最大貿易出口國、第二大經濟體,但高度資源耗用型的產業發展模式,對其整體環境造成相當沉重的負載,加上其人口紅利逐漸消失,既有的發展模式無以為繼。大陸因此開始強調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透過產業結構的調整,包括傳統產業升級、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服務業升級等,來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源能源利用率,達成產業轉型升級的目的。

而兩岸產業合作是架構在台商投資所帶動的產業鏈合作上,合作對象以兩岸台商為主,所生產的產品也多外銷,和中國大陸本土廠商、當地市場的鏈結不深。在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之後,便顯示出此種「兩頭在外」運作模式的弱點;如何強化與中國大陸本土產業鏈和內需市場的結合,是未來兩岸產業合作需要思考和處理的重點,台灣在規劃與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轉型時,不應忽略了其的豐富生產要素和龐大的內需市場,應當積極規劃運用,透過合作借力使力,以提升台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梁寶華認為,深化分工才能避免大陸的上下游一條龍產業鏈模式所產生重複投資、產能過剩等情況。此外,體制與價值觀的差異,無可避免的弱化了產業合作衍生的效益,且台灣常有「我主他從」的思維,進而錯失兩岸合作的時機。對此,應當除分工明確外,應當建構一個可以長久運作的官方政策平台,以期平衡政策、觀念;也可以避免對於產業關鍵人才的競逐、新興產業重複投資和競爭,減少互信不足之障礙。

未來,雙方透過市場整合,可以將產業利益最佳化,也就是透過適當的制度安排,對於重複的投資或不正當的競爭行為產生嚇阻作用;也因為市場規模擴大而帶動產品/服務、製程和營運模式的創新。此外,大陸政府應思考給予台商之待遇,而台灣政府也應研議放寬陸資來台投資的限制等,強化市場整合所帶來的契機。

財訊雙週刊梁寶華總編輯小檔案:

梁寶華,畢業於文化大學哲學系,曾任今周刊總編輯、中時電子報總編輯、勁報副總編輯、工商時報副總編輯、明日報大陸新聞中心主任等職,現任財訊雙週刊總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