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文創漫談之10》台北二二八紀念館與典藏台灣歷史文物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天授 時間:2015-07-18 人氣:

《文創漫談之10》台北二二八紀念館與典藏台灣歷史文物

(全民專欄/陳天授)六月二十四日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展出三本十七至十九世紀的典藏外文圖書,其中之一的《台灣民政事務手冊》,是由美國海軍計畫參謀室出版,主要內容是提供佔領台灣軍政人員的訓練教材,同時也是做為戰後治理的參考。《台灣民政事務手冊》既牽涉可以做為1945年戰後治理台灣的參考,也凸顯距離時間不到兩年之久,台灣在1947年二月二十八日所發生「二二八事件」複雜背景中的國際環境因素。

現在我們參展了《台灣民政事務手冊》之外,可以嘗試閱讀當時間曾擔任美國駐台外交官身分葛超智(George H. Kerr)所寫的《被出賣的台灣》。台北二二八紀念館這次的有關二二八事件前後歷史文物的展出,充分顯示該館的典藏台灣主體性文化特色,和其善盡保存歷史文物的意義與價值,讓該館成為臺灣人民集體歷史記憶的場域。

而台北二二八紀念館與二二八事件的連結,源自於日治時期設在原址臺灣放送協會的負責廣播業務。戰後國民政府接收將其改為臺灣廣播公司。二二八事件發生,當時的廣播電台扮演著政府與人民之間的重要橋梁。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台,改為國民黨經營的中國廣播公司,直到1972年中廣在仁愛路的新建廳舍完成,交還臺北市政府。1996年市府基於這棟建物在二二八事件中的歷史意義,選定作為台北二二八紀念館的館址。

從台北二二八紀念館的原址追溯中國廣播公司,讓人聯想在1950年至1968年擔任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的張道藩,以及他在1950年成立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和1951年的中國文藝協會。而1949年年底到1959年五月張道藩住所就在台北市溫州街96巷,現已改為羅斯福路3段283巷,而中國文藝協會就在鄰近的羅斯福路3段277號的羅斯福大廈。而我翻閱書櫃上的藏書,赫然見到我在1970年10月2日,當時剛負笈北上的大一新生,我現在已經完全記不起,我會是如何特地從新莊來到這棟大樓,參看由中國文藝協會舉辦的十月文藝書展,而我又是如何高興地會買了水牛出版社孟祥森翻譯的《齊克果日記》。

1950年代時期的張道藩住所,還是一戶日式建築的宿舍,也還曾是張道藩與蔣碧薇有過一段情史的記憶。但是世事誠難料,我也真沒想到我會在1970年代的後期,住進了這戶改建成四樓公寓的三樓。我也未能預料,我又會在該地方住了近三十年才搬離。現在我想:如果這戶張道藩的日式住所不改建成公寓,我就沒有機緣與張道藩住所有了牽連。如果這戶張道藩的日式住所被保存下來,現在或許成為張道藩紀念館,而與附近梁實秋、殷海光的紀念館,成為台大、師大的公館文創園區。

《文創漫談之10》台北二二八紀念館與典藏台灣歷史文物

▲《文創漫談之10》台北二二八紀念館與典藏台灣歷史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