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形重建創奇蹟 讓殘缺重獲功能
(台灣TB新聞網/曾采瑄)洪鈞培文教基金會7月26日邀請中央研究院院士鄭明輝教授主講「整形重建・快樂生活」,鄭明輝教授以其多年從事整形外科醫療、研究、教學、服務的經驗與背景分享心得,民眾獲益良多。
在台灣,整形外科醫師不僅僅製造美也要救醜。整型外科中的顯微重建,包含困難的顏面及肢體重建,包括外傷重建、嚴重燒燙傷,及頭頸癌的重建等。這些患者通常很自卑,幾乎沒辦法走入人群,甚至影響到日常的生活品質。所以在這方面,重建患者希望,讓他們有機會能融入社會。
如果患者顏面缺損到整個下巴都沒有了,既不能吃東西,口水也一直流,每天只戴個口罩無法出門。在手術技巧部份,可結合高科技的3D列印,把缺損的區塊做好模型,再利用顯微技術,做一個接近完整的下巴,讓他可以恢復正常的生活。之後再透過其他相關科別的協助,包括口腔外科、植牙等等,讓他可以恢復正常生活品質。
若是整個顏面嚴重燒燙傷,如失去鼻子耳朵等等,甚至及先天顏面畸形傷殘如嚴重神經纖維瘤、血管瘤這種很困難病症,唯一最佳的方式就是做臉部移植,但困難很多,需多團隊跨科合作,手術本身也要面對很大的挑戰,所以是一個極困難的手術。因為國外手臂移植在西元1998年已經開始;臉移植也從2005年開始成功嘗試,目前全世界已累積三十多例。
乳癌患者在得知罹癌時,除了震驚,更要獨自面對失去乳房的悲傷、對未來的恐懼。太多因為乳癌而切除乳房的患者,有的失婚、有人放棄愛情,更多人從此失去自信。相較於歐美國家,在台灣,乳癌患者選擇乳房重建的比率仍舊偏低,雖然並非每個病人都可以進行重建,但是病患到底知不知道自己還有乳房重建手術這個選項,這件事情很重要。
另外,顯微重建手術是以重建為目的,顯微重建手術不僅在自體移植的應用越來越廣,異體移植技術上也已經可行。顯微手術主要應用在三個重要領域,其中以癌症切除後的重建為最大宗,其次是外傷造成身體部位缺損,以及慢性潰瘍、傷口癒合不全、先天性疾病等。
台灣重建整形的部分在全世界是相當知名的,政府現在也在推動國際醫療,一個是醫美,另一個就是重建的部分,台灣是個高科技的島國,也讓國外人知道我們尖端的醫療技術。
▲鄭明輝教授
- 綜合新聞-01-15- 南區銀髮中心攜手友善企業 助多位高年級實習生
- 綜合新聞-01-15- 南華大學健康講座廣受迴響 帶領社區民眾展開身
- 綜合新聞-01-15- 台東生產釋迦新北購 板橋農會X果菜公司加碼買三
- 綜合新聞-01-15- 打造無障礙行人通行環境 新北首創視障行人安全
- 綜合新聞-01-15- 新北第27家庇護工場開幕 鼓勵民眾用購買支持身
- 綜合新聞-01-15- 移民署新署長就任 徐國勇:鐘景琨資歷豐富 期許
- 綜合新聞-01-15- 數位福利網(TTFREE) 正式突破200萬使用人次
- 地方新聞-01-15- 新竹市納管39處市民活動中心 再推線上租借平台
- 社會新聞-01-15- 入境居家檢疫「1人1戶」新措施上路 南投強化防
- 企業報導-01-15- 第一銀行就在你左右 連11年蟬聯中小企業放款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