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溫州街瑣記107》余英時重要著作提要(一):人文與民主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天授 時間:2021-08-09 人氣:

《溫州街瑣記107》余英時重要著作提要(一):人文與民主

(全民專欄/陳天授)我很榮幸於2016年起至2019年的連續4年間,擔任中央警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李顯裕教授,他每一年在「通識教育與警察學術研討會」中發表論文的與談人。

在這4次的研討會中,顯裕針對余英時院士的學術思想主題,發表了一列論文。回溯我在準備與談顯裕發表論文的這一段期間,我專注閱讀余英時的諸多專著和論文,也做了些筆記,希望自己透過圖書館學的角度寫一篇〈余英時先生著作書目提要〉。

這次藉余英時先生的過世,把身邊的筆記草稿略作整修,擬陸續地發表在本專欄,期望對有興趣了解或有意進一步研究余英時學術思想的讀者,能有一點點的幫助。本文先介紹余著《人文與民主》,2010年1月,時報出版,208頁。

余英時在《人文與民主》的〈自序〉提到:本書的主題是「人文與民主」,包括三單元:一、人文研究篇,二、民主篇和三、思想篇。這三個單元環環相套,是不能截然分開的。

余英時在學術思想上受到胡適的影響很深,也都服膺自由主義與民主思想。余英時強調人文修養對民主有很重要的關係,民主不只是「量」(quantity)的問題,一人一票。民主有「質」(quality)的問題,就是領導社會、政府各階層的領袖,必須要有高度人文修養,否則不配做民主時代的領袖。

余英時在《人文與民主》書中指出:胡適在美國講中國民主歷史的基礎,也提到中國有許多好的傳統,可以和民主制度配合的。我們不可一口咬定儒家文化不一定不能建立民主制度。

余英時在學術淵源上,也傳承錢穆與楊聯陞的乾嘉考證與人文通識治學。既有著知識份子創造知識的成就,也有著知識份子現世關懷的人文主義精神。尤其是一個在大時代裡生存的人,不可能不面對自己身處的歷史。

余英時從老家安徽潛山的鄉村經驗,經香港新亞,到美國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各大學府,他好學深思,心知其意的不斷反思,不斷自我挑戰,這樣才可能成就其所認知的通識治學,是每一位讀書人所冀望達到人文素養的階段。

「素養」可解讀讀書人平素的修習涵養,也就是我們一般所指的「鴻儒」。他不但要能夠立義創意,眇思自出於胸中,而且能夠培養出道德高尚與崇尚知能的人。

如果我們最簡單的定義來描述「素養」或是「鴻儒」,則可稱為「最有價值的知識是活用的知識,一種融會貫通後能在生活中活用的跨域知識」,也就是現在我們學校裡所要強調通識的全人格教育,更是我們社會所應該普遍重視的人文素養。

台灣已經走過威權統治,在這民主化歷經的過程中,我們也先有了台灣省臨時參議員、省縣市長、議員等類型的地方自治選舉,又經補選、增額的中央民意代表選舉,才演進到有1996年總統直選,2000年政黨輪替的成功經驗。

從余著的《人文與民主》書中,我們當關注台灣實施民主政治的發展,但仍須從人文修養培養出民主修養,政黨輪替不只是選票量的問題,而是要有民主素質的提升。所有的公民抗爭運動,其本質上就應具有最基本的人文與民主修養,這才是我們所要建立的自由法治社會。

2014年3月台灣爆發的「太陽花事件」,其標榜所謂民主政治的公民運動,卻發生學生和群眾的佔領立法院,還強行進入行政院辦公室的行動。猶記得當時余英時曾表示支持太陽花的學生運動。

我們若從余著2010年就已經出版《人文與民主》的書中理解,其所強調的人文精神與民主素養,對照其在4年之後台灣所發生的「太陽花事件」,讓我們不禁懷疑這樣的抗爭行動,是不是就是余英時所論述的人文與民主,也就是我們台灣自由民主所要追求的公民法治社會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