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溫州街瑣記116》如沐春風:余英時教授的為學與處世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天授 時間:2021-08-20 人氣:

《溫州街瑣記116》如沐春風:余英時教授的為學與處世

(全民專欄/陳天授)這本書全名《如沐春風:余英時教授的為學與處世—余英時教授九秩壽慶文集》,著者有:王汎森、田浩、丘慧芬、何俊、河田悌一、林富士、周質平、陳玨、陳弱水、彭國翔、葛兆光、鄭培凱、冀小斌、謝政諭、羅志田、陶德民等16人,林載爵主編,2019年1月初版、2月二刷,聯經出版,精裝本(含圖片)448面。

主編林載爵在該書的出版說明,今(2019)年適逢余先生九十華誕,我們也就藉著這個機會再度出版這本論文集,以祝賀余先生九十壽慶。因此,由其門生故舊各自描述與余先生的互動記憶,內容聚焦余先生的教學與治學為主,間及處世、做人的態度。

這十六位作者包括:

1.王汎森〈偶思往事立殘陽……當時只道是尋常──向余英時老師問學的日子〉,作者敘述其在普林斯頓大學師從余英時的治學經過。

2.田浩著;陳曦、徐波譯〈余英時老師與我的宋代思想史研究──兼論宋代思想史研究的若干新思考〉,作者敘述其研究中國歷史的專論,余英時對他研究宋代思想史的影響。

3.丘慧芬〈承負、詮釋與光大中國知識人傳統的余英時〉,作者除了論述余先生對於中國文明的「內核」是「道」,只有通過理解外部歷史的變遷才能獲得彰顯,傳統政治中充滿張力的君臣關係是「道統」的對抗「正統」等等,有關中國知識人傳統的論述之外,作者還特別敘述當年她博士論文的撰寫經過。

4.何 俊〈溫潤而見筋骨〉,作者回憶其家人與余家的互往過去,亦談及余英時有次與唐君毅、牟宗三的餐敘,和某次餐敘徐復觀取錢穆追求錢夫人的故事,以資笑談,皆讓余先生深覺難堪。

5.河田悌一〈回顧在耶魯和普林斯頓師從余老師的日子〉,作者是日本關西大學前校長,敘述其在耶魯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進修期間的接受余先生指導,以及1994年作者接待余先生夫婦為期一個月的日本之行,並附錄了余先生〈我走過的路〉與〈中日文化交涉史的初步觀察〉的兩篇講演文章。

6.林富士〈普林斯頓的陽光──敬賀余英時老師九十大壽〉,作者敘述他在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和巫觋研究的經過,文內提到胡適如何樹立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新典範」,並引領新一波的思想、文化革命,這才是胡適不斷引發注目與議論的緣由。

7.周質平〈自由主義的薪傳──從胡適到余英時〉,作者特別指出胡適與余英時都是「學院菁英」而兼為「公共知識分子」,他們都有各自學術上的專業研究,但也有「忍不住的」社會關懷。

8.陳 玨〈余英時先生的「歷史世界」──《余英時回憶錄》讀後〉,作者認為余英時這部回憶錄,是一部顛覆了通常回憶錄約定成俗寫法的回憶錄。

9.陳弱水〈有關余英時老師的回憶〉,作者寫他在台大歷史系閱讀余英時著作,和他在耶魯大學師從余英時,以及敘述老師常說對政治只有「遙遠的興趣」,和不為民族主義所輕惑。

10.彭國翔〈攬才禮士憑身教,浮海招魂以人文──余英時先生九十壽慶志感〉,作者寫大學時閱讀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開始,經過二十多年來的互動,令作者感受余先生和師母對他的信任、關愛和支持,以及余先生的「中國情懷」和「淑世平生志」。

11.葛兆光〈幾回林下話滄桑──我們認識的余英時先生〉,作者寫2007年在日本大阪關西大學初見余先生,2009年又在普林斯頓大學見面,文中頗多論及他對於楊聯陞與余先生之間的師生關係。

12.鄭培凱〈英時我師九秩嵩壽別序〉,作者寫老師對其左翼思想的容忍,是否希望他在辯論中看清自己思想的我執,才會不厭其煩跟他探討人道主義理想可以有不同的取向,而社會實踐的具體歷史展現,才是歷史家不能或忘的根本。

13.冀小斌〈有教無類的老師〉,作者寫余先生的一直是「不立門戶」,其意涵就是讓大家按自己的性情、志向走自己的路。

14.謝政諭〈余英時先生論學的築基功夫、方法與視野芻議〉,作者以方法論探討余先生的論學,論學二種築基功夫的養成,論學的八種方法與二種視野的特點。

15.羅志田〈追隨余師英時讀書的日子〉,作者敘述當年與林富士同年進普林斯頓大學,作者對老師的印象,老師對研究對象和研究者自身的主體性都非常重視。不論研究甚麼?一定要明確自己真正想要做的是甚麼。

16.陶德民〈余師的新世紀扶桑演講之旅──甲申丁亥兩度金秋的圖像記憶〉,作者現任日本關西大學教授,該文以附錄照片敘述余先生的2004年與2007年的兩次日本之行,和參加多場次的研討會。

檢視上述這十六名作者當今都已是著名的學人,其等對老師的九秩壽慶文字記述,正如書名《如沐春風:余英時教授的為學與處世—余英時教授九秩壽慶文集》。

我認為現在閱讀這本書的最大效用,正是可以作為目前因《余英時回憶錄》,其內容只記述到余英時的完成博士學位階段,至於其教學和退休之後的部分,在下冊的尚未能出版時,本書當可補其缺憾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