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Hold住大腸癌 定期篩檢揪病灶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曾璟瑜 時間:2022-03-07 人氣:

Hold住大腸癌 定期篩檢揪病灶

(台灣TB新聞網/曾璟瑜)大腸癌堪稱名人殺手,秀場天王豬哥亮、知名主持人賀一航都不敵腸癌病魔離世,留給世人無限感慨。梁金銅指出,大腸癌是富貴病,50歲以上若出現不明貧血、大便習慣改變等狀況,就要留意,但大腸直腸癌治癒率極高,平時也可多吃蔬菜,促進腸胃蠕動,讓大腸癌遠離你。

洪鈞培文教基金會2月12日邀請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主講,「大腸直腸癌防治‧掌握先機」,梁金銅教授以其多年從事大腸直腸疾病醫療、教學、研究及服務的經驗與背景分享心得,聽眾獲益良多。

30年前國人消化道癌症以肝癌與胃癌致死率最高,但近年隨著台灣經濟起飛,大腸癌發生率現已高居各類癌症首位,發生率從1年3000人變成1.5萬人,原因正是肉類吃太多、蔬菜太少惹禍,大便通過大腸的平均時間拉長,致癌的機會也會大增。

沒有大腸癌的症狀,不代表沒有大腸癌或息肉,實際上很多人在大腸癌相當嚴重的時候才出現症狀,待症狀併發就醫,往往已是臨床上的第三或第四期了。大腸癌可能出現下列症狀,應馬上到醫院找腸胃科或大腸直腸科醫師診治。

1.排便出現血絲或呈黑色、大量黏液。

2. 糞便型態改變,便量變少或由少變多,或由粗變細,拉出如鉛筆般細糞。

3.腹痛或絞痛。

4.裏急後重,即排便後沒多久就又想解便,常有解不乾淨的感覺。

5.不明原因貧血。

6.不明原因體重減輕。

7.腹部出現不明腫塊。

大多數的大腸癌最初都是以很小,非癌細胞、良性的大腸瘜肉型態出現。「大腸瘜肉」是指在腸黏膜表面長出的突起物,經過一段時日,有些大腸瘜肉會惡化成大腸癌。隨著國人的飲食、生活習慣改變及環境的變遷,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有持續增加的趨勢, 不可不慎。

大腸全長約130公分,有1/3癌變位於距離肛門口15公分以內的直腸部位;另外乙狀結腸與右側大腸癌變各占1/3;若是右側大腸出現癌變,會出現體力下降、貧血等症狀,左側大腸癌則是會大便變細、頻便、大便習慣改變等。大腸直腸癌好發於中老年人,台灣過去平均患病年齡為62歲,近年提高到平均68歲,台大醫院患者平均年齡落在70到80歲;而癌變前期的大腸息肉,則平均發生在52歲。

人口老化、飲食西化、攝取過多肉量、少纖維等,都是罹癌的推手;根據研究,攝取過多脂肪或富含脂肪的紅肉,如牛肉,會增加發生大腸癌的機率,因為油脂在烹調過程中,會產生致癌物質;燒烤的海鮮及肉類也會產生致癌物質。

抽菸會增加 3 倍罹患大腸癌的機率,因為香菸中的尼古丁燃燒時,會釋放大量致癌物質。基因變異、遺傳等,也是重要因素。雖然有家族遺傳的大腸癌只佔所有大腸癌的 5 %,但一等親中如有人罹患大腸癌,和一般人相比,得大腸癌的機會高 2 ~5 倍。

另外,50 歲以上、肥胖、曾罹患大腸瘜肉,或潰瘍性結腸炎或克隆氏症(一種發炎性的腸道疾病)的人,也是大腸癌的高危險群。

依據腫瘤型態及癌症期別,有不同的治療;基本上「手術」是主要的方式,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則是輔助的角色。

第一期的大腸癌可以用「內視鏡黏膜切除術」來治療。不過,這項治療只適用於癌細胞未侵犯到肌肉層;如侵犯到肌肉層,須以手術切除。

第二、三期的大腸癌病人以「外科手術」切除腫瘤,同時,如腫瘤過大,醫師會先以化學治療縮小癌細胞,再進行手術。

近年來,標靶治療是另個趨勢。所謂「標靶治療」是藥物只會攻擊癌細胞,不會像化學治療藥物一樣,好、壞細胞均殺。但目前對大腸癌的標靶治療,並非所有病人都有效,而且費用昂貴。

大腸癌治療目前仍以手術的切除為主,由於大腸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礦物質,以及製造一些維他命,因此切除大半的大腸對整個功能並無重大影響;但若腫瘤位於肛門口以上6到8公分內,就建議切除肛門與周圍組織,裝上人工肛門,雖不少民眾對人工肛門接受度較低,事實上人工肛門裝好,生活品質可大幅提升。

大腸癌早期發現很重要,大腸息肉10年後恐演變成大腸癌,但說到做大腸鏡人人都怕,醫師人力也不足,梁金銅建議,可多利用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的糞便潛血篩檢,50歲到75歲族群每2年可免費檢查一次,若檢出有陽性,再做大腸鏡檢查即可。

若不幸罹患大腸癌,梁金銅也呼籲別緊張,在早期開刀治療,加上多種標靶藥物與化療藥物可選擇,治癒率可達9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