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生與死的兩難 生命倫理大哉問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曾采瑄 時間:2018-03-20 人氣:

生與死的兩難 生命倫理大哉問

(台灣TB新聞網/曾采瑄)生命倫理自一九七○年代起逐漸受到重視,台灣地區自一九九○年代起,也逐漸引起醫學教育學者及社會大眾的關注,而醫學倫理的教學方式與策略也逐漸轉向以問題為導向的跨科整合型的教學與案例研討。洪鈞培文教基金會於2月10日邀請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教授蔡甫昌主講「生命倫理‧開創未來」,以近年台灣社會十分關注之生命末期照護倫理、安樂死議題、基因檢測倫理為例,闡述生命倫理的原則與思維。

對於涉及生物學的議題相應該接受多少道德判斷的尺度,存在著很大的爭議。有些生命倫理學家會將道德判斷的尺度縮限在醫療或科技發明的道德上,以及對人體實施醫療的時間點上。有些生命倫理學家則會將道德判斷的尺度擴大到施加在會感到恐懼和痛苦的生命體的一切行為上。生命倫理學牽涉到許多公共政策的問題,這些問題時常被政治化,用來影響選民的立場。

在倫理議題上,往往是最困難之處,家庭成員因可能彼此認知差異、資訊不完全、期望不同等狀況下,要在短時間內建立共識,有其困難度,加上有照護、經濟等方面壓力,溝通容易出現衝突,更不易建立共識。

現代人對醫院有著非常矛盾的情結,一方面制度化、機能導向、冷冰冰的醫院令病人視為畏途,可是另一方面他們又不能不走進去尋求醫療。也許就是這種困境,使得一些年老、重病或長期殘疾的人乾脆放棄病痛的生命,尋求用體制外的途徑結束生命。

追根究柢,問題在於現代社會與醫療有一股想要對抗疾病、衰老和死亡的強烈慾望和企圖,卻忘了衰老、疾病和死亡其實是自然的過程,如果我們透過人為的技術刻意去阻擋和扭轉這個過程,所帶來的代價是非常高的。過度的醫療在延長生命的同時,更是增加許多不必要、甚至是無法忍受的痛苦。

國內目前有許多醫院提供住院的安寧照護服務,不過居家安寧照護是更人性化的作法。台灣的居家安寧照護剛在起步,政府可以鼓勵醫療院所成立居家安寧照護團隊,並建立某種緊急回應與到宅服務機制。當病人在家病情惡化時,讓不想接受侵入式救治和維生設施的病人家屬,能夠呼叫緩和安寧照護的機動醫護小組到家中安慰驚慌失措的家屬,撫平臨終病患的疼痛。否則依照目前機制,病人家屬只能呼叫119緊急救護車,將病人送到急診室,很可能又是在一陣慌亂中,導致病人接受侵入式的急救,徒增不必要的痛苦和遺憾。

蔡甫昌

▲蔡甫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