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賴德仁教授:接受不完美自己 擁抱健康人際關係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曾采瑄 時間:2018-10-23 人氣:

賴德仁教授:接受不完美自己 擁抱健康人際關係

(台灣TB新聞網/曾采瑄)心理健康到底有多重要?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胡海國表示,研究指出,在台灣每個人一天會經過身旁的路人或者接觸到的人,加一加將近600人,其中超過1/4的人(約150人)可能正承受巨大心理壓力、不開心、有憂鬱傾向、失眠、亟需人關心,雖然平常不一定看得出來,但「他們的心理就是生病了!」

洪鈞培文教基金會於7月8日邀請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賴德仁主講「活出自我‧心理健康」,賴德仁教授以其多年從事精神醫療、研究、教學、服務的經驗與背景來分享心得,民眾獲益良多。

長期忽視這些高危險群的心理健康,他們有很高的機率會產生孤僻、憤世忌俗的反社會人格特質,未來出現隨機殺人等偏激行為的機會便會增加。究竟政府該如何促進國人心理健康?心理衛生教育又該如何執行?

依據目前對心理健康的定義,「心理健康」的狀態:是指個人具有發展成熟的智慧能力,與現實環境有良好的接觸,在情緒上能保持平衡與和諧,具有樂觀與信任的生活態度,行為表現能適應社會生活的要求,亦能發展獨立自主的個性與發揮個人潛在的能力。

賴德仁提到,倘若政府成立一個跨部會的資源整合機構,由一個政務委員來負責,在憂鬱防治和國人心理衛生健康的促進上,會有很大的進步。舉例來說,台灣每年約有400~500人因農藥中毒自殺死亡,而其中農民服用農藥自殺的比例最高,若由跨部會的資源整合機構來統整資源、配置經費,讓較了解農民現況或背景的農委會與心理健康促進團體一同介入輔導,可能會更有影響力,效果更好。

心理健康出問題是長期累積的,預防勝於治療,若能從小扎根教起,培養抗壓力和紓壓能力,就能減少未來因憂鬱而自殺的機會。

當我們失敗挫折或遭遇危險、威脅時,自然會產生憤怒、不滿、傷心、沮喪、畏懼、憂慮、不安等情緒反應。這事正常現象,不過,我們應該在適當的短時間內排解這些情緒,而恢復平靜,自在或愉快的情緒。否則,會經常惶恐不安、憂心忡忡、或終日無精打采、鬱鬱寡歡。當我們生氣或有不滿或恐懼害怕的時候,我們應該一方面設法將不良情緒宣洩(例如找人傾談一番),另一方面則要找出生氣或害怕的原因,避免一直陷於不良情緒之中。

避免過分關注於自我的問題,而向環境發生興趣與關心,會使心胸更開闊。排解情緒的最好方法還是找個溫暖又理性的人談一談。因此,有幾個知心朋友可以談話,這對心理健康是很有助益的。

賴德仁教授:接受不完美自己 擁抱健康人際關係

▲賴德仁教授:接受不完美自己 擁抱健康人際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