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用聲音吃飯 廣播傳媒辛苦度不比新聞差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曾采瑄 時間:2019-10-21 人氣:

用聲音吃飯 廣播傳媒辛苦度不比新聞差

(台灣TB新聞網/曾采瑄)廣播是一條不歸路,它使人著迷的地方,不是可以給你多少的名氣或是金錢,而是給你一種透過播音讓夢想實現的感受。

洪鈞培文教基金9月7日邀請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孫蘭總經理主講「廣播哲學‧全民效法」,孫蘭總經理以多年從事廣播事業與參與公益服務的經驗與背景分享心得,聽眾獲益良多。

做為一項職業,廣播電台的工作可從「職業形象」、「工作內容」、「工作條件」、「待遇福利」、「人際關係」、「工作展望」等多個層面來考量。很多人對廣播的工作好奇,隨著時代的進步,現在的廣播和以前保有神秘感的「賣聲不賣藝」型態已經不同。現在的廣播講求的是和聽眾有互動,像是開放CALL IN、組織聽友會、聽友旅行團等等作法,目的就是希望與聽眾不要有太多隔閡,以便拉近與聽友間的距離。

但儘管現在的廣播方式比從前生動,但「廣播人」畢竟不如電視上出現的偶像歌手、主持人、主播那樣受人崇拜。我所認識的廣播人的下一代,並不會因為自己的爸爸或媽媽是廣播人,而覺得自己的父母親是明星,這是和一些電視、電影從業人員最大的不同。

但身為一個廣播人最辛苦的地方是生活型態和一般人不同。如果負責的節目是事先錄製好的,可以很自由的分配時間;但如果負責的是現場節目,那生活就要配合節目時間。很多節目是在深夜播出的,廣播人就得調整自己的生理時鐘,準備晚上的節目。

由於節目的需要,每天都要閱讀大量的報紙,因為不斷吸收知識,才能給聽眾最多的新知,無形中學到不同知識。經過不斷的磨練,在製作節目的技術上也會有長足進。而更重要的是,在播音的過程中常會發生很多突發狀況,這時主持人必須要有很好的應變能力,才能安然渡過,久而久之,良好的「危機處理」能力,變成為身為稱職廣播人的必備能力了。

在台灣,廣播人總是擔心逐漸下滑的收聽率,想著如何在影視媒體、網路等新興媒體,以及智慧型手機音樂功能的夾殺下找出一條轉型道路。但是,它卻持續出現在大家的生活中。雖然大家都沒意識到,但是廣播卻一直存在,在用餐、辦公、開車的時候,廣播時常是背景聲音。

隨著數位成熟,網路收聽突破功率及地域限制,手機更便利了收聽服務, 2016 上半年透過手機網路收聽的比例已超過一成。這幾年廣播聽眾維持約 590 萬人,同時平均每人使用設備維持 1.4 個。整體收聽市場並未有特別增減,收聽行為仍屬穩定。

面對數位時代的浪潮,網路和行動載具的進步提升了廣播的收聽便利性。網路讓聽眾可以跨區收聽,改善以往有覆蓋限制的缺點;行動裝置讓大眾運輸通勤族、慢跑族等也能輕易收聽廣播;電台 App 讓廣播主持人與聽眾能有更即時的互動。透過直播技術與線上影音平台,網路不只能聽,也能看,內容呈現方式更加多元,未來在內容創意與廣告投放等層面都還有發揮的空間。

孫蘭總經理

▲孫蘭總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