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溫州街瑣記25〉陳秀喜、蘇雪林與覃子豪的連環想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天授 時間:2021-04-12 人氣:

〈溫州街瑣記25〉陳秀喜、蘇雪林與覃子豪的連環想

(全民專欄/陳天授)我讀楊正雄先生寫的〈曙光文藝傳奇〉,書中提及一段他初識陳秀喜的經過:「1967年冬天……戲劇似的認識陳秀喜。離開台中到台北,我向一位上校退役經營的計程車公司分期付款買二手車,……公司租屋的女房東住樓上,為小事巧在說我不是,陳秀喜進來一聽拉她上樓。我在樓下與也是上校的總經理在談曙光,他也喜歡文學,我有拿以前舊曙光及陳千武寄來的二期詩稿,陳秀喜下樓要乘坐,看見舊的曙光說句她有在動筆,就送她。」

「搭車去台視才知陳秀喜寫歌,台視樂隊有演唱,出第一張唱片,女房東是好友來送唱片,陳秀喜翻了曙光也問家況,下車送我唱片給地址要我帶小女去基隆她家喝春茶。真帶小女去了,才知陳秀喜先生是銀行經理,給小女紅包。後她先生調回台北,也去見過她先生及子女。陳秀喜給稿及小女紅包,是在幫助曙光印刷費,自覺曙光不穩,推介她參加『笠』及另一詩刊,陳秀喜展開新詩創作新里程。」

1973年陳秀喜寫〈台灣〉這首詩,後來被改編為〈美麗島〉這首歌。已故藝人李雙澤先生作曲,楊祖珺唱的〈美麗島〉一曲頗受歡迎。據了解在1979年「美麗島事件」發生後,被國民黨政府認定歌詞宣揚台獨意識遭到查禁,直到蔣經國過世才解禁。陳秀喜就在這年遷居位在台南市白河關子嶺明清別墅區的「笠園」。

1982年6月14日《中央日報》副刊登載蘇雪林發表的一篇〈竺園雅集小記小記〉的開頭記述:「詩人陳秀喜自台北遷居關子嶺後,把她主有的笠園也搬了過來。他屢次向我稱讚笠園之美,想邀我去玩玩,我總以路途太遠,我行動又不便,未曾答應,辜負她的美意,於心每覺歉然。……我因成大中文系主任唐亦男教授和秀喜也是舊識,遂邀同往……。」

「過明清溫泉別墅數家,便到了詩人寓居處的笠園,……升到正廳,涼台上有塊古色古香的奇木,嵌『笠園』兩個大字。古木上又掛著一頂笠帽。與樓下簑衣相映成趣。大概是表示農民本色。……秀喜愛交朋友,更愛交結年輕人,她住的屋廬名為『笠』,編輯的詩刊也名『笠』……。」

正雄兄在〈曙光文藝傳奇〉書中述及:〈笠〉曾向他借〈曙光〉執照出版了8期,於是我查閱了該書附有1961年7月4日出版〈曙光〉文藝月刊第一卷第三期的編輯委員中除了周伯乃等人之外,還有覃子豪也在委員之列,也發表了多篇的詩作。

從林正雄、陳秀喜,再到蘇雪林的聯想到覃子豪等詩人,尤其是蘇雪林與覃子豪之間,不禁令人聯想起1959年在〈自由青年〉刊物上,展開的一場有關中國傳統詩與象徵詩體論戰。

蘇雪林發表〈為象徵詩體爭論敬告覃子豪先生〉,代表的是一般傳統學者對於現代詩所持不同觀點的批評,認為中國傳統詩的可貴是在重視造境、琢句、協律等要素,和達到可讀、可誦、可歌等層次。

覃子豪發表〈論象徵派與中國新詩—兼致蘇雪林先生〉,代表的是現代主義在凸顯台灣當時的詩是要真實表現內在的世界,認為現代詩在發掘人類生活的本質,使其更接近生活真實的思想解放。

楊正雄在《曙光文藝傳奇》亦特別提及1961年他還在嘉義機場服兵役,克服困難復刊,五月推出曙光文藝一卷一期,覃子豪先生支持曙光,給了西班牙詩人F. G. Larea由他翻譯的〈紀念物〉、〈騎士的歌〉的兩首詩。

回溯我自己1970年代在大學唸書的時候,也特別喜歡覃子豪的作品,我曾有在圖書館閱覽室,愛不釋手地閱讀他詩作,連續好多個小時的甘苦回憶。

今年我也藉清明祭祖的返鄉之便,尋找在我老家「拙耕園」被廢,與「安溪書齋」被拆之後,有否地方可以提供做為我晚年退隱的住居之處,其中包括我看了新營、芙蓉埤畔,和特地上了一趟關子嶺「嶺頂公園」,以及附近雷諾瓦山莊「笠園」的別墅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