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溫州街瑣記32》台南鴿笭文化的地方特色與傳承意義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天授 時間:2021-04-21 人氣:

《溫州街瑣記32》台南鴿笭文化的地方特色與傳承意義

(全民專欄/陳天授)報載:2021台南市鴿笭文化季於4月17日起跑,到5月16日的每週六、日於巢博館舉辦鴿笭推廣教育系列活動。內容有鴿笭定向文化蹤跡田野課程、鴿笭科普展、文化展、共創展及鴿符號絹印工作坊等,同時為鼓勵民眾走入鴿笭施放現場,今年度文化局也彙整製作各庄頭公笭對抗賽程及相關資訊摺頁發放。

嘉義縣政府在義竹地區亦有舉辦類似活動,而這項在新營、鹽水一帶的「放粉鳥笭」,和學甲及濱海地區的「放紅腳笭」活動,是嘉南平原地區獨有傳承的民俗。

「鴿笭」的歷史是起源於古代軍營與軍營之間,利用信鴿腳上的小竹筒傳遞消息而來;1662年鄭成功軍隊來台以後,部隊在此新營這一代屯田墾殖,士兵閒暇便抓信鴿來放,然後將信息拼湊起來,當做庄頭與庄頭之間的聯繫與尋寶活動。

後來更發展有人做成竹哨,插在鴿子的尾羽上,鴿子凌空一飛,空氣吹著竹哨,響徹雲霄;很快的,這項鴿子揹竹哨的遊戲,迅速流傳於鄭成功屯田墾殖的軍營裡,這是「笭鴿」會流傳於嘉南等地的緣故。

每年農曆2至4月特別是在新營、鹽水、學甲等三區庄頭的天空,頻頻可以看到背著木笭的鴿子往返穿梭,「嗡嗡」的鴿笭鳴笛聲在鄉間的天空作響著,表示年度庄頭之間的對抗賽已經熱鬧登場,這可說是台南市溪北地區春天農閒期間活動的盛事。

據了解台南地區目前在新營、鹽水、學甲尚保留13組鴿笭對抗賽,有22個庄頭鴿友參賽。百年傳統的鴿笭賽,是當地世代相傳的農閒活動,大家有機會相互交流,比拼誰家的鴿子飼得最好最聽話,比賽過後則聚餐聯誼、握手言歡,可以說是非常別開生面又具有運動家精神的傳統民俗活動。

活動過程中,民間自成一套追求庄頭榮譽感的鴿笭哲學,不僅對凝聚庄內向心力和睦鄰交誼有正向意義,更充分顯露出農村社會彼此互動交流醇厚的人情味。但我們也擔心這項「賽鴿」活動,被有心人操控,最後竟淪為一種惡質的賭博行為。

目前台南鴿笭文化季公笭賽已經陸續展開,而「巢博館」計畫是結合社區營造及藝術創作,活化閒置鴿舍,透過共創工作坊、科普展、田野課程等系列活動,讓鴿笭文化重新回到大眾的視野,這是一件很有歷史文化創意的活動,非常值得大力推廣。

我的老家在台南是緊鄰新營的後壁區,明清時代以來的地方誌都稱「下茄苳堡」。我青少年時期也喜歡與鴿子為伍,自己生平發表在嘉義中學《嘉中青年》的第一篇文章〈從王尚義到野鴿子的黃昏〉,也都與鴿子的生活與文化有關。

台南市鴿笭文化季活動,讓我聯想起我近年來,在一系列拙作《台南府城文化記述》,和數位版《稻浪嘉南平原》、《紀事下茄苳堡》的書寫與出版,處處展現屬於台南府城集體情感的嘉南記憶,意在凸顯地方歷史文化特性的傳承與探討地方文創產業的生機。
                       圖片取自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