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台大醫研發人工智慧揪早期胰臟癌 存活率提升逾十倍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曾采瑄 時間:2021-06-03 人氣:

台大醫研發人工智慧揪早期胰臟癌 存活率提升逾十倍

(台灣TB新聞網/曾采瑄)胰臟癌有「癌王」的別名,因無早期症狀,確診時多半已經不能積極治療,五年存活率僅7.7%。若能在腫瘤小於兩公分時動手術切除,五年存活率可提升到80%,但這麼小的腫瘤,電腦斷層影像卻有四成機率是看不到或會被遺漏的。

洪鈞培文教基金會邀請台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廖偉智,主講「胰臟癌防治—掌握先機」。廖偉智教授以其多年從事消化系統疾病診療、教學、研究及服務的經驗與背景分享心得,聽眾獲益良多。

跟其他癌症相較,胰臟癌的發生率雖不高,但「發生率幾乎等於死亡率」,是胰臟癌讓人聞之色變的原因。主要有兩大原因:第一是胰臟癌很難早期發現,第二是復發率高。

台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廖偉智團隊成功開發世界首創「胰臟癌人工智慧偵測模型」,最小一公分的胰臟腫瘤都偵測得到,敏感度超過九成,已在台大醫院進行的前瞻性臨床研究及測試,未來若應用於診斷或健檢,加速判讀、減少疏漏,胰臟癌的早期篩檢或將成為可能。

廖偉智表示,要發現小腫瘤,決戰關鍵就是在影像還若有似無的階段,把它找出來。因為胰臟癌則病人常常沒有症狀,即便有黃疸症狀,影像上也只看得到膽管塞住,但不知道什麼原因,只能觀察,但等到有更多症狀出現、或是腫瘤看得到時,往往都已經擴散,無法治療了。

然而,胰臟腫瘤還小的時候,非常難找。廖偉智表示,胰臟癌的影響通常不是圓圓的一顆實質,而是呈現一小塊暈染,即使是經驗老道的專科醫師,肉眼也不一定能看出來。另外,一個醫師每天可能要研判的電腦斷層影像超過五千格,每一格影像都有超過二十個結構或器官要看,等於每天要看超過十萬個影像細節,看不到、看不完,或是延遲的現象,這是難以避免的,很需要人工智慧的輔助。

廖偉智表示,有些醫師當看到模糊的影子,無法百分百確定,但胰臟癌開刀是大手術,要有相當把握才開,人工智慧系統可作為第二意見,幫助醫師更有信心,加速病人獲得適當的醫療處置。另外,目前判斷精確度會因醫師經驗、醫療資源的落差而有不同,這個系統未來若能發展為一個軟體,安裝在全台灣各個醫院的系統,將可有效彌補落差。

根據統計,國內6成的患者胰臟腫瘤長在胰臟頭部,其餘是發生在胰臟體部及尾部。病患的臨床表現,會依腫瘤長在胰臟不同部位而有不同,綜合起來,胰臟癌患者可能有的三大典型症狀為黃疸、上腹痛(通常是飯後痛)、體重減輕。

胰臟癌還有一大特點,就是很容易轉移擴散及侵犯重要血管。臨床上,不少病患看似早期可以開刀,開刀後才發現,有許多肉眼看不到的癌細胞已轉移到其他器官。細胞型態也是造成胰臟癌治療效果不佳的原因。國內胰臟癌有85∼95%為胰腺癌,不但預後差、復發率也相當高。

胰臟癌目前唯一治癒的方就是手術,但臨床上只有15%的人有機會開刀。無法手術的患者,目前只能用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至於目前癌症新療法如免疫療法或標靶療法,對胰臟癌的效果不太理想。所幸化學治療這幾年有不錯的進展,過去的化學治療用於無法手術的病患平均存活約半年,新的化學治療可讓病患平均存活延長到接近1年。

胰臟有腫瘤也不一定就是惡性,當影像檢查看到胰臟腫瘤,要看情況,有時需先切片檢查確認,因為有些良性的原因也會造成胰臟局部發炎、腫大,看起來與胰臟癌影像類似,這時候就建議先切片檢查,以免白挨一刀。

造成胰臟癌的原因至今仍不明確,但有些危險因子已經被找出,包括有特定遺傳基因突變者及有遺傳慢性胰臟炎的人,發生胰臟癌的機率比平常人高。另外,一般慢性胰臟炎(大多為喝酒引起)或是胰臟內有水瘤(水泡)、肥胖、糖尿病患等,罹患胰臟癌的危險也較高,特別是年過50才罹患糖尿病的人,更應該留意。有時並非普通的糖尿病,而是胰臟癌所引起的糖尿病。因此,如果年過50歲以上血糖突然飆高被診斷為糖尿病,最好到醫院做詳細檢查。

不少人看到健檢報告裡的腫瘤指數CA199過高,拿著健檢報告到門診詢問:「自己是不是罹癌?」當看到CA199指數過高時,先不用過度緊張,建議可以先到醫院再做一次抽血檢查,確認CA199指數是否真的過高,以及是否有胰臟癌的危險因子、有症狀、或屬高危險族群,通常醫師也會安排超音波或磁振造影等影像檢查,看看胰臟有沒有什麼變化。如果都沒有,則可以考量其他可能性,原因都排除了,就不用過於擔心,只要追蹤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