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安齋續談101〕林 豪《東瀛紀事》節選注(十七)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天授 時間:2023-12-29 人氣:

〔安齋續談101〕林 豪《東瀛紀事》節選注(十七)

(全民專欄/陳天授)林 豪《東瀛紀事》(下卷)第七節〈災祥〉、第八節〈叢談(上)、第九節〈叢談(下),節選注如下:

第七節〈災祥〉節選注如下:

戴潮春祖父的名字神保,《彰化縣志》〈人物.軍功〉作「戴天定」,稱其重修文廟,凡經費出入皆經手的協助辦理,與其子戴松江都有功勞。戴松江即戴潮春的父親。戴潮春作亂時,其祖父戴天定的墳墓夜裡聽到鬼哭的聲音,戴潮春不信,親自前往聽聽,果然有這種事。後來戴潮春祖墳為羅冠英所發掘,鬼神哪預先知道但是又無能為力的呢?

嘉義與彰化的分界處有濁水溪,源出台灣中部山區(今合歡山主峰與東峰之間的武嶺鞍部),水流急而混濁。假若水混濁的忽然變成清澈,則地方就會有事情變聲。同治元年(1862年)春天,濁水溪的水突然變成清澈的連續三天,過沒多久,真的就有重大事件的發生。又如火山在嘉義有稱「水火同源」(今臺南市白河區仙草里關子嶺風景區)的。相傳地方有事,則火會熄滅。戴潮春在未起事之前,火熄滅連續三天。

同治元年(1862年)5月11日,臺地連日大震,台南府治及嘉義縣尤甚,城垣傾塌數丈,壓死數千人,民居傾圯者無算,連日夜不稍止,真非常之變也。

第八節〈叢談(上)〉節選注如下:

福建同安人吳仔牆(吳志高)在嘉義店仔口(今臺南市白河區)任教師,頗得眾心。戴潮春以股首盧大鼻守店仔口,吳仔牆服從他。等到台灣鎮兵林向榮率官軍到達時,吳仔牆想投降,盧大鼻不同意。吳仔牆乃使計謀分散盧大鼻的部眾,埋伏壯士抓住殺了盧大鼻。後來吳鴻源帥軍解救嘉義被圍困,還得受到吳仔牆的幫助。

第九節〈叢談(下)〉節選注如下:

臺灣闢地至今,亂者三十餘次。最大者莫如朱一貴、林爽文、張丙、蔡牽與戴萬生而五。朱一貴以飼鴨小民(時稱鴨母王)號義王,竊踞府治,然為日無多,人心未定,故提軍施世驃、鎮軍藍廷珍直攻鹿耳門,一戰而克。林爽文踞彰化縣,張丙踞鹽水港,擾嘉、彰間,眾心未附,故大將軍福安康的平定林爽文,由鹿港進兵,提軍馬濟勝的平定張丙,由鹽水港進兵,皆一戰而克。海寇蔡牽雖攻陷鳳山,實恃海船為退路,故提軍李長庚率船艦來支援,圍住港口,蔡牽聞而膽落,於是拚命的遁逃而去。

蓋其時內地兵力剽勁,將帥能軍,故能直搗中堅,如摧枯朽也。若戴潮春踞城頗久,我軍雖進兵鹿港,而戴軍登城一望,已悉虛實,又以招撫方法坐失事機,故久而未克。等到台灣道丁曰建、陸路提督林文察率領全軍由淡水南下,藉著居高臨下的優勢,且招其黨羽來歸,杜絕接濟,戴軍聲勢已被孤立,然後一戰克之,所謂先人有奪人之心也。《朱子語錄》〔按:指朱熹〕指出:「敵勢緩,當直搗之;敵勢急,當左右纏繞之」。此一定之法。

臺灣本海外荒島,明末南安人鄭芝龍船載沿海貧民以開闢。鄭芝龍子鄭成功遂據有其地,設天興、萬年二州,遙奉永曆年號,傳子鄭經。趁耿精忠之變,率百餘艘擾泉州、漳州、汀州、潮州之間,最終吃了敗戰回到台灣,不久病死,傳子鄭克塽,托孤於陳永華、劉國軒、馮錫範。陳永華死後,馮錫範忌妒鄭克塽英明,乃弒之而立鄭克□。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大學士李文貞特別舉薦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掛靖海將軍印,統舟師克澎湖,守將劉國軒乘小舟由吼門遁逃回臺灣,勸鄭克塽納土降。於是設臺灣一府,轄澎湖一廳、臺灣、鳳山、諸羅三縣,以臺廈兵備道掛印總兵治之,設巡臺御史,滿漢各一,以漢御史兼提督學政,以兵備道兼提學副使。

其時北路多瘴雨,生番所居住地;未幾於半線增設彰化縣,尋於竹塹(今新竹)增設淡水廳同知,於蛤仔難(今宜蘭)增設噶瑪蘭廳通判。地大物蕃,米榖所出,遂為海外重鎮。論者以臺澎為沿海七省藩籬,實在不是騙人的。

同治五年(1866年),余〔按:指林 豪)應淡水嚴司馬金清之招,修《淡水廳志》,嘗以淡水一隅地甚廣漠,南北幾五、六百里,同知駐紮竹塹,勢難兼顧,而府治至淡北幾千餘里,未免鞭長莫及,謂宜於艋舺增設州縣以分理之,並復設巡臺御史一員兼理學政,下以分台灣道與台灣府的辛勞,上可為閩浙總督與福建巡撫的助力。

臺灣膏腴之地,故凡渡海宦遊者,率視為金穴;其他為百姓興利除弊的事情,概未暇講求。所謂潔己愛民者,若如臺灣知縣歷任臺廈道的陳璸,雖離開職位的時間已久但還是令人懷念不已。其他例如兵備道周凱的栽培讀書人,廉能又施恩惠於百姓;淡水同知曹士桂的勤政愛民和慎行獄政;澎湖通判胡建偉對百姓的教化與養育同時兼顧;鳳山知縣曹謹的為民興利;以上諸位至今台灣百姓都還歌詠思念。倘若將諸位供奉入台南府城「名宦祠」祭祀,將有助地方官員的知所啟發,臺灣百姓也將可免於受到災禍吧!

溯自1862年,林豪自金門東渡來台,和之後的出版《東瀛紀事》一書,迄今已近150年,在文字的解讀與書寫上,我盡可能地貼近當前台灣的政經環境。正如承上述,我的節選注林豪《東瀛紀事》,旨在凸顯清治時期台灣治安史階段的政府與人民關係,嘗試透過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途徑,來完成撰寫一部《台灣治安史》的構想。(作者現任台北城市科技大學榮譽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