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斷開3C、網路 學習自處 找回自己的定位與節奏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曾采瑄 時間:2019-12-12 人氣:

斷開3C、網路 學習自處 找回自己的定位與節奏

(台灣TB新聞網/曾采瑄)經濟不景氣,民眾長期處於負面情緒中,加上人際關係越來越複雜,因為婚姻壓力產生情緒困擾或精神疾病,前往精神科門診求助者日益增多。醫師也建議,有精神困擾時,不要怕求助,最好盡早尋求專科醫師治療,否則身心都煎熬。

洪鈞培文教基金會11月10日邀請伯特利身心診所院長王仁邦主講「心靈成長‧心理健康」,王仁邦院長表示,雖然現代人擁有很多看似熱絡的網路社群關係,但是長期將情感寄託在冰冷的3C傳媒硬體上,內心生命卻是很孤獨。王仁邦醫師除了擔任伯特利身心診所院長外,也從事心理諮商工作,也接觸許多年輕人,了解現代人的生活與心靈狀態。他直言,現代人最親密的朋友竟然是智慧型手機。社群網路與真實的人際關係,其本質有很大的差距。

「人類都有彼此需求的共通性,若能夠人與人直接接觸,不僅可以建立自信心,也可以拉近人的距離!」王仁邦表示,人們必須觀察自己,當孤獨時,人是倚靠自己的本我感、情緒與過去經驗。對於人格依賴性高的人來說,通常需要別人的陪伴;若是有憂鬱傾向的人,其負面想法就會比正常人多,甚至連生活自處能力都會產生困難。

媒體或網路鄉民常對憂鬱症或自殺做單一的歸因,這是人類想尋找代罪羔羊的習性。因著體質不同,心理、環境壓力、身體疾病與靈性等也各不同,症狀會表現在不同層面上,包括情緒、認知、睡眠、食慾、身體與行為等趨力,需要精神科醫師與病患及其親友分頭來評估;另也需要醫療團隊的協助,包括藥物治療與社會心理的處境。

我們好像有時候都會這樣,碰到了挫折、壓力,就開始自我批評;但真正讓人困擾的地方在於思緒停不下來,讓人一直想、一直想,白天心不在焉、晚上也睡不好,一直問自己:「怎麼會這樣呢?」繼續糾結在這件事情上。

當我們發現問題,嘗試找出解決方案的時候,這是一種反思、一種自我檢討;但是,當我們想的是各式各樣無法改變的情節,或是臆測各式各樣無從判斷正確性的可能時,這種自我檢討就是「非理性的反芻思考」了。這就像是把一個難以下嚥的東西吐出來、但又吞回去,吐出來、但又吞回去。

這樣的反反覆覆,成為一種惡性循環。

許多研究發現,長時間處於反芻思考的狀況,不僅自尊會愈來愈低,對自我的認同也會愈來愈模糊,親密關係愈來愈疏離,對工作與家庭的承諾也無法好好維繫。也就是說,我們困在自己的思考世界之中,無法自拔,同時也犧牲了與身邊的人健康互動的機會。

我們認為現代人確實需要操練「安靜」,找回生命的「定位」和「軸心」,不然便很容易不知道自己為何要這樣生活。

而要實踐自處教育,青少年來說,最大的困難除了是他們不知道怎樣經驗「自處」和「安靜」外,就是操練的過程需要持之以恆的耐性。培育過程之中的不耐煩,渴望一蹴即就,是成長的最大障礙。心靈成長是一段持久追尋和生命不斷被開拓的旅程;安靜、自律,與找到生活的節奏,不過是培育「覺醒」生活的基礎而已。

王仁邦院長

▲王仁邦院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