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技術,讓手術更精準
(台灣TB新聞網/曾璟瑜)《經濟學人》2012年的封面故事大膽預測「3D列印」將掀起第三次工業革命,3D列印的亮點在於客製化、簡化製程與製作結構複雜產品。一般只要有設計圖,沒有什麼不能用3D列印製作,因此給人無限的想像。其中最大膽的想像就是:列印你的器官,可能有一天日漸衰老的器官可以再次重生。
由洪鈞培文教基金會、新北市立圖書館主辦的「身心健康·快樂生活」公益系列講座,邀請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執行副院長陳建宗教授主講「整形重建‧快樂生活」,聽眾獲益良多。
近5年來3D列印科技蓬勃發展,連身體構造如上下顎、手骨、牙齒、內臟都可列印出來。一般人提到顱顏重建手術常會聯想到電影「變臉」,其實真正的顱顏重建手術是藉由改變患者頭顱及顏面骨骼的大小、形狀和比例來達到重建整形的工作,並非電影中單純的移植臉皮。
除了3D生物列印的大夢,目前3D列印技術在醫療上比較可能的應用有兩大層面,第一層面是3D掃描模擬,第二層面則是3D列印醫材,這兩大層面主要應用在牙科、骨科、口腔顎面整形與醫美等科別。
整形外科團隊引用3D列印技術重建切除骨頭的病人,利用後製工程軟體模擬切割後,經過精密計算,重建出跟對側骨近乎一致的角度和弧線,和傳統手術相比,經過3D列印的輔助,這個作品可幾近「完美」。
陳建宗表示, 由於電腦斷層攝影及核磁共振造影普及,病患身體的解剖構造都可以輕易數位化,並轉檔為立體圖檔,連內臟器官也可列印出來。 他說,有了3D技術,不只一些需要複雜重建的患者,可經過工程軟體後製處理影像,繪製列印出最佳模型,醫師也能於術前實際看到病灶位置,而不只是在腦中想像而已,大大提升了手術效率及安全性。
醫師也可以利用工程軟體的後製,將病人術前的電腦斷層影像進行切割位移與鏡像對稱處理,並利用3D列印實體模型規劃手術路徑並分析手術時可能發生的情況,降低手術時間且得到完美對稱的手術結果。
另外,3D列印技術也應用到醫美整形範圍,3D術前模擬系統,在諮詢溝通的時間,即時調整3D影像系統中模擬的高度或面相,透過即時照片的比對,讓溝通具體化、提升安心感。削骨、臉型、雙眼皮、隆鼻、墊下巴、隆乳、抽脂、為整醫美等各項手術皆為模擬項目。
根據業界權威的《3D列印工業雜誌》最新報告顯示,目前3D列印在牙科應用技術走得最前端,包括透明矯正牙套、齒模、金屬牙冠,甚至人工牙根,都已經有實際的應用。目前,世界上每天至少有1萬6千顆金屬牙冠以3D列印技術製造出來,產值不容小覷。
不過,礙於國內「積層製造」法規還未推出,目前國內牙科應用大多還局限在齒模製作。過去,患者要反覆跑醫院好幾次,辛苦地緊咬特殊材質齒模,才能夠咬出牙冠模型,再送到技工所製造,現在透過3D掃描技術,可以直接取得病人的齒模,再依循傳統製程或3D列印作模。
而國內也引進國外3D列印技術製作的透明牙套,根據3D影像掃描預測患者矯正路徑,每兩個星期更換一副牙套,好處是吃飯和睡覺時可以將牙套拿下,且不影響正常外觀,矯正時間約需1~2年,不過費用較貴,約15~30萬,是鋼絲矯正牙齒之外的新選擇。
在骨科的應用上,病人可以實際受惠的則是置換人工關節時暫時性的骨水泥製作。
一般人工關節一旦出現細菌感染,重新置換的期間,需要製作暫時的抗生素骨水泥關節取代,此時透過3D掃描與列印技術,能夠製作出模型,再灌入含有抗生素的骨水泥,等待凝固後就可以拿出來植入患者體內暫時取代人工關節約2個月。過去醫生只能手捏骨水泥,常常出現外型不夠適合或不夠堅固,導致斷裂或脫位的情形。
個人化、精準的醫療正在興起,新興的工具與技術正在縮短醫生與病患的距離,提供給病患更好的診療流程,客製化的設備也能更完善地為每個人提供精準服務。
創新的生物相容性醫療用3D列印材料,也促成了新興的外科手術工具與技術的研發,進一步改善了手術過程的診療體驗。這些工具包含了可消毒的固定托盤、輪廓的模型與植入物尺寸的模型等,讓醫生在首次手術動刀之前進行植入物的尺寸調整,不僅減少手術的時間也增加了複雜手術的準確性。
陳建宗副院長
- 全民專欄-05-27- 〔安齋四談25〕臺灣「以軍領警」治安史論述稿(
- 綜合新聞-05-24- 2024 台北首都盃國際技能競賽圓滿落幕!北市代表
- 地方新聞-05-24- 傑青論壇高師大重磅登場 鼓勵青年勇往職前「
- 綜合新聞-05-24- 美在臺協會捐二手家具 新北幸福小站媒合助弱
- 綜合新聞-05-24- 新北群募計畫聚焦原創性產品 六組優秀團隊脫
- 社會新聞-05-24- 新北消防「廉」手防災識詐 銀髮共餐樂開懷
- 綜合新聞-05-24- 頻繁地震壓力大 35歲男休克昏倒驚罹「河豚病」
- 綜合新聞-05-24- 吃中藥會傷腎是錯誤觀念
- 產業新聞-05-24- 坪林區農會春季包種茶評鑑落幕 最年輕冠軍茶
- 地方新聞-05-24- 新北高工自主學習成果發表與競賽成果豐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