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閱讀陳奇祿筆記24】百年台灣文學的淒美與絢麗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天授 時間:2022-10-04 人氣:

【閱讀陳奇祿筆記24】百年台灣文學的淒美與絢麗

(全民專欄/陳天授)文學歷史的分期很難作全面切割式的硬性劃分,我是從比較偏重於政治與文學之間關係的層面去作概分,尤其是政府在文學展中所扮演的角色,這裡的文學主要指詩、散文和小說為主。

如果以近百年來(1920-2020)台灣文學的發展為例,我們是不是可以聚焦於日本統治台灣的1920年代開始,那是所謂「大正民主」的階段,也是「台灣文化協會」成立的文學風起雲湧階段;1930年代之後則是日本軍國主義發動「大東亞戰爭」的階段。

1945年,二戰結束後的台灣終結了被殖民統治的時代;1949年底,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卻因1950年5月,宣布軍事戒嚴的進入動員戡亂階段,一直到1987年的解嚴之後的迄今,台灣文學創作發展的釋放力量才進入所謂「多元化文化」的階段。

易言之,台灣文學百年的淒美與絢麗,是匯流日本殖民體制和國府時期戒嚴體制中的文學發展出來的(參閱拙作,如照片)。殖民體制的台灣文藝(這裡的文藝不只包括文學,還涵蓋戲曲、音樂、舞蹈等藝術項目)政策是聚焦在1920年至1930年;戒嚴體制的台灣文藝政策則是聚焦在1950年至1987年,而在其長達37年的戒嚴體制中政府文藝政策發展的歷史分期,又可將蔣中正總統執政階段的稱為「硬式威權政體」文藝政策,與蔣經國總統執政階段的稱為「軟式威權政體」文藝政策的兩個不同階段的分期。

以上,是我個人對於百年來(1920-2020)台灣政治與文藝政策之間關係,及其發展變遷三個階段的粗淺見解。尤其是,我將戒嚴體制聚焦於兩蔣執政的分別這兩階段的概述。周伯乃先生指出:

這樣很好,至少說明早年社會秩序與經濟繁榮穩定的發展趨勢,兩相比較之下,非常明顯的現示兩階段的優劣!文藝作品一直都是導引社會風氣的重要主軸!近二十年來,社會秩序混亂、腐敗,就是文藝的沒落!文風鼎盛的時代,社會一定比較繁榮穩定,人民安樂!

文學是離不開政治的,文學也是經濟的,文學更是生活的。沙特說:「小孩子都快餓死了,文學還有什麼意義?」但文學的創作又不希望政府來干預;可是政府又有其存在的特殊功能。從這角度而言,政府有責任提供一個自由創作的平台和空間,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1987年,政府的解嚴,特別是要到了1992年政府的廢除了《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撤銷了負責管制言論自由與文化出版的警備總部,將其原有的部分業務回歸到警察單位,形塑警察行政中立化、勤務專業化的工作態度與內涵之後,文藝政策與文學創作也才隨著台灣政治民主化開放的腳步,有了進一步寬廣的蓬勃發展。

1988年,陳奇祿先生卸下文建會主委,改由同是台南出身的郭為藩先生接任。李登輝總統任內的文化政策,開啟以「文化藝術」凝聚地方認同的鄉土文化,積極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公民自主意識,以建立一個以公民社會為主體的文化發展目標。

2000年,政黨輪替,民進黨陳水扁當選總統。2002年,陳其南在行政院政務委員任內,提出重視「文化創意產業」的觀念,開始規劃設置創意文化園區,並在文建會主委任內積極推動文化公民權、公民美學和地方生活學習中心的設立。

2006年,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更名為「國家文化總會」。2008年,政黨第二次輪替。2010年,「國家文化總會」更名為「中華文化總會」,這也凸顯不同政黨的執政之下,出現了對於國家認同與文化政策的不同走向。

所幸當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及相關子法的相繼通過,才使得國家文化建設的產業發展進入法制化的階段。2012年5月20日,在配合中央政府組織改造之下,隸屬行政院的文建會改制為文化部,以加強推動各項文化政策。(作者現任台北城市大學榮譽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