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愛誠園散記60〕評李著〈余英時在香港時期(1950-1955)所承受的文化精神與思想〉文(下)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天授 時間:2023-03-09 人氣:

〔愛誠園散記60〕評李著〈余英時在香港時期(1950-1955)所承受的文化精神與思想〉文(下)

(全民專欄/陳天授)檢視香港第三勢力接受美國中央情報局,支持下亞洲基金會補助的出版刊物,是二戰後美國霸權透過「民主革命」模式,來達成經濟掠奪的「殖民式民主」。因此,也導致鮮為當地國家帶來繁榮與安定,反而給這些國家造成更多動盪與災難。

陳正茂《大陸邊緣的突然掙扎:冷戰時代滯港及流亡海外的第三勢力滄桑錄》指出,美國既然鎖定張君勱為拉攏對象,張的第三勢力運動也亟需美元的掖助,雙方自然一拍即合。(參閱:陳正茂,台北元華文創公司,2021年12月,頁244,如附照片)。

1950年代,余英時在香港所承受的文化與思想資源,余英時對於當時徐復觀主持的香港《民主評論》,對上胡適支持雷震的台北《自由中國》的立場與言論敘述非常詳細。1950年代香港,我們了解它的處境還是英國的殖民地,它表現的政經社文現象,是一種「掠奪式市場經濟」和「殖民式政治民主」的混合型態。

在民主政治與市場經濟上的未均衡發展,十足就是「貪婪資本主義」型態。香港殖民政府給香港居民有了經濟、文化與思想上的自由,但並沒有給香港居民在政治、自主與選舉上的民主。

1958年12月16日,為大陸來歸的藝人李湘芬題詞,胡適對他秘書胡頌平回憶他以前康乃爾大學史學老師伯爾(Prof. George L. Burr, 1857–1938)說:「我年紀越大,越覺得容忍比自由還要重要」(Toleranc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freedom)。其實容忍就是自由:沒有容忍,就沒有自由。我自己也有「我年紀越大,越覺得容忍比自由還要重要」的感想。胡適後來也因這段話在台灣遭致批評,認為胡適是容忍蔣介石在台灣實施的獨裁統治。

1950、1960年代,中華民國在台灣興起中西文論戰與反共文藝,1970年代,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現代主義文學與鄉土文學論戰。余英時思想受到《到奴役之路》作者海耶克(F. A. Hayek, 1899-1992),和台大教授邢慕寰等自由派經濟學者的思想影響很深。例如:1960年,海耶克在他《自由的構成》的一書中指出:

自由經濟是捍衛自由政治的城牆,一個以個人自由為其基礎的社會,不僅會比其他種架構的社會更有效率,同時也會更為公正公平。

2018年11月,余英時出版《余英時回憶錄》,寫到第五章美國哈佛大學的求學階段,其發生的時間是在1970年代前後。2020年,李顯裕發表這篇〈余英時在香港時期(1950-1955)所承受的文化精神與思想〉時,余英時已是高齡92歲了,我們當時還期盼可以早日讀到《余英時回憶錄》(下冊)的出版。

很遺憾的是,隔(2021)年8月1日,余英時即逝世於美國,留下他未親自撰寫《余英時回憶錄》(下冊)的心願,給帶給我們無緣於讀到他下半精彩人生的治學經驗與生活智慧之嘆。

我在評論評李著〈余英時在香港時期(1950-1955)所承受的文化精神與思想〉文的最後,也特別建議李顯裕老師繼續整理撰寫,有關於余英時在1973年至1975年的期間,他從美國回到香港擔任新亞書院院長及中文大學副校長,其所承載文化精神與思想的探討,乃至於後來余英時對有關「香港問題」的評論。(本文作者現任台北城市大學榮譽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