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頭版新聞 > 處理歐洲難民問題感慨美國德國角色反轉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記者劉志成 時間:2015-09-18 人氣:

處理歐洲難民問題感慨美國德國角色反轉

(台灣TB新聞網/記者劉志成)任何一個國家,若突然要面對八千名外來難民,都是一件棘手的工作,而目前湧入歐洲的難民高達八十萬人,這更是一個艱鉅的人道考驗,但難得的是,由於德國總理梅克爾的積極敦促,一些歐盟國家提高了接納難民的意願,用這樣的方式,來紀念二戰結束七十周年,可謂深具意義。

九月四日,德國與奧地利達成共識,開放邊界讓滯留在匈牙利的難民,進入德國申請庇護,難民營中響起了一陣歡呼。德國在歐洲難民問題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德國到底是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其樂意接受難民申請庇護,而相較於美國在難民問題上的扭捏,讓人感慨美德角色的反轉。

美國向來以民族熔爐自豪,但最近非法移民問題,卻在國內引起激烈辯論,在現有非法移民問題都解決不了的情況下,更無力容納更多的中東難民。

幾個月前,美國十四個參議員聯名致函歐巴馬,呼籲美國應分擔六萬五千個敘利亞難民,結果遭到保守陣營一陣抨擊,可是德國這個過去強調種族純化的國家,現在卻對難民敞開大門,有百分之八十六的德國人,在受訪時認為德國是「移民國家」,此一國家形象與自我肯定的翻轉,在這裡清晰可見。

德國總理梅克爾的難民政策,當然在國內也引起正反意見的辯論,但梅克爾卻能運用政治藝術,把辯論主軸導引到自由派的方向。今年年初,梅克爾公開批評反伊斯蘭運動,表示伊斯蘭也是屬於德國的宗教;六月基民黨七十周年黨慶時,梅克爾也自豪地指出,德國是OECD裡面接受移民第二多的國家;八月底,梅克爾更公開表示,如果歐洲在處理移民問題上失敗,那代表歐洲與普世人權的聯繫斷鍊了,歐洲將不再是理想中的歐洲。這些鋪墊工作,讓梅克爾得以主導移民問題的論述,既能遠離極右派,又能不疏離保守陣營的支持者,而接納新移民讓基民黨可與支持移民的綠黨結盟,也可解決德國內部勞工短缺的問題。

根據最新民調,百分之六十的德國人,認為德國有能力處理難民問題,梅克爾在民意支持逐漸凝聚後,宣布接受眾多難民,為她自己贏得掌聲,政治判斷又穩又準,是典型梅氏風格。歐盟廿八個國家中,要凝聚處理難民問題的共識,卻不容易,東西歐是呈現另一種分裂,在一九六○年代之後,西歐就有大批外國移工進入,所以已經習慣了多元化的環境,可是東歐國家卻相對純化,直到現在才有大批非基督徒進入,因此還需要一段時間學習與適應。

也有學者指出,當初歐洲申根協定簽字時,就沒有討論難民的問題,所以這是一個不完整的制度,現在難民四處流動,終於看到制度的不足;在歐洲整合中,引以自豪的兩個成就,一是歐元,一是申根協定,但如今兩個指標性成就,都受到威脅,也都得靠著德國使盡全力,把大家箍在一起。

在歐盟協商難民配額時,東歐國家面有難色,德國總理梅克爾表示,難民問題不解決,申根協定就有可能崩解,意思是說如果你們不接受難民,將來你們自己也有可能無法享受無簽證的便利,而東歐國家認為德國在威脅他們,氣氛非常緊繃,捷克就說,不是我們不收容難民,而是他們根本不想留在捷克,這能怪誰?

最近數千難民困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時,許多人強烈要求匈牙利政府讓他們繼續西行到德國,當他們終於搭上難民專車前往奧地利邊境時,許多人高舉德國總理梅克爾的照片,難民喜歡德國,是因為德國比其他歐洲國家更歡迎他們,而不少德國民眾歡迎難民,是想為二次大戰期間納粹的暴行贖罪,商界的動機是想補足技術勞工缺口。

去年,德國實收廿五萬難民,今年年初決定接收四十五萬,至今則是八十萬,德國這一表現,與美國對歐洲難民的猶豫不決,真是讓人感慨美國德國角色的反轉。

處理歐洲難民問題感慨美國德國角色反轉

▲處理歐洲難民問題感慨美國德國角色反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