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街瑣記27》錢復與張群捐贈個人資料的歷史意義
(全民專欄/陳天授)前監察院長錢復捐贈個人收藏資料給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內容包含退出聯合國與中美斷交見證、駐美代表及外交部長時期與4任元首的交會,對於歷史研究是很珍貴的史料。
錢復與中研院關係素有淵源,錢復的父親錢思亮曾任台灣大學校長、中研院院長,兄長錢煦亦是院士。錢復表示,近史所檔案館是此批檔案最好的歸宿,中研院典藏這些文件使他無比光榮,也希望對近代歷史有興趣的學者,能有所貢獻。
錢復的從政經歷豐富,歷經國家各項重要職位,從其最近交由天下文化出版的《錢復回憶錄》更見證當代外交及政治第一手信史。根據報導,錢復這次捐贈資料包括四大主題,包含錢復大學時期的讀書筆記、退出聯合國與中美斷交的電文、與華府多位政要的信函及與總統的交會文件。
從對檔案的嚴謹定義為官方文件的話,所謂「退出聯合國與中美斷交的電文、與華府多位政要的信函及與總統的交會文件。」這三種應屬於官方檔案怎麼會由錢復私人保存呢?
另外,錢復這些私人文獻資料,為什麼會捐贈近史所,而沒給台史所,這也很特別。當然我們尊重捐贈者的自由選擇,或許這是近史所長期以來被視為南港學派,是比較傾向於國際研究的領域,在學術國際上也早就已經享有盛名。
特別是有關近現代史方面檔案的典藏,諸如外交部總理衙門檔案、籌辦夷務始末的檔案,都是交給近史所負責整理、研究與典藏,或許這正是長期以來服務於外交系統的錢復,是他個人慎重考慮捐贈近代史典藏其文獻資料的最主要原因吧!
錢復私人的文獻資料捐贈中央研究院近史所,除了讓我想起《兩蔣日記》的保存在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所代表不同的意涵之外,最令我記憶深刻的該是前總統府祕書長張羣1948至1972年來的日記,還有一些與日本政要往來的信函,全數捐贈中國國民黨黨史館。
張羣日記資料中提到,當時中華民國與日本要斷交時,我方擬了兩個版本的聲明,一個是寫了「斷交」,一個版本則沒有,張群表示不要把「斷交」兩字寫入,認為中華民國與日本的關係算是「中止」。
我們知道張羣與日本關係特別深厚,他從19歲赴日本求學,即與日本朋友相交,上至天皇、首相以及政經文化各界人士,都有過接觸,真可謂「相識滿日本」。我近日也讀了1980年4月由財團法人中日關係研究會出版張羣寫的《我與日本七十年》。
錢復的從事對美外交,與張羣的從事對日外交,他們二人分別肩負的對美與對日的外交工作,從錢復寫的《錢復回憶錄》與張羣寫的《我與日本七十年》,這二書所凸顯我國在外交工作上的繁重、複雜與艱辛。
檢視張羣《我與日本七十年》的內容,在記錄當時1952年簽訂《中日和約》的內容十分詳細,資料也很多,但隨著1972年日本與中華民國的斷交時刻,就顯得相對十分少。書末張羣還引述胡適稱儒教的精神是「不打算盤」,可惜現在的日本人聽來是很不容易接受的。
從保存檔案、文獻與資料,和歷史研究的角度,我都非常敬佩錢復、張羣等人的不藏私態度,而將私人智慧財產捐贈國家單位典藏,和提供後人研究,充分展現出具有時代性的歷史意義。
- 產業新聞-10-03- 航港局籲請船東儘速完成P&I投保, 10月15日起未投
- 地方新聞-10-03- 企業家為母圓夢捐贈救護車 提升新北八里區救
- 地方新聞-10-03- 批新北失智照護制度缺口 議員顏蔚慈籲整合長
- 地方新聞-10-03- 新北疏散撤離缺橫向聯繫引質疑 議員陳乃瑜要
- 綜合新聞-10-03- 國教署每年逾3億預算 協助22縣市國中小學提升教
- 綜合新聞-10-03- 特教教師新血報到 國教署辦資源班初任教師研習
- 綜合新聞-10-03- 協作平台7年成果再升級 新北市攜手慧治協會啟動
- 綜合新聞-10-03- 北大高中二期啟動 7.2億打造校園與社區共榮新地
- 綜合新聞-10-03- 北市智慧電動車技術中心揭牌 全國唯一汽機車
- 綜合新聞-10-03- 建成國中神人學長回來啦!國際紙雕藝術家鍾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