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閱讀陳奇祿筆記20】再談沈從文筆下的鄉土意識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天授 時間:2022-09-28 人氣:

【閱讀陳奇祿筆記20】再談沈從文筆下的鄉土意識

(全民專欄/陳天授)沈從文先生(照片1,取自網路)的作品中,除了之前我們特別提到的《從文自傳》、《湘西》、《阿麗思中國遊記》、《邊城》等小說之外,周伯乃先生推薦他的另一部著名短篇小說〈白河流域幾個碼頭〉。周伯乃先生提到:

我再來談談沈從文先生的另一篇小說〈白河流域幾個碼頭〉,小說只有三千多字,但沈從文先生描述得非常細膩、真切,像自身就在小說中。小説一開始就進入白河,「白河就是歷史上的酉水。白河到沅陵與沅水滙流後,便略顯渾濁,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則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深可見底。深潭中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皆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魚來去,都如浮在空氣裏。」

湖南邊境也有好幾種族群,而且風俗民情;在我們看來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永綏縣尚有苗族。小說中説:「三個縣分清中葉還由土司統治。土司既由世襲 永順的姓向,保靖的姓彭,永緩的姓宋,到今這三姓還是當地巨族。土司的統治已成為過去,統治方法也不可考,但留下一個傳說尚能刺激人心,就是作土司的,除同宗外,對於此外任何人都保有「初夜權」,新婦應當送到土司府留下三天,方能發還。」

這種風俗民情,在我們眼裏是不可思議?如雲南的瀘沽湖的習俗,女兒生了孩子送給舅舅撫養,父親不用負責,這些奇異風俗,在沈從文的小說中都可以看到!

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之後;1987年,台灣也開放人民可以前往大陸探親,兩岸關係逐漸的解冰,促進了兩岸觀光文化交流的頻繁。周伯乃先生提到當年他的大陸探親與觀光,還特別造訪了沈從文先生小說裡,描述其所家鄉的許多景點。周先生回憶:

二十五年前(約1995年左右),我與莊惠鼎、夏正祺、蕭知行一行十五個人遊長江三峽,在小三峽河裹,尚存在着縴夫的工人,一條小船在小三峽河中行舟,是靠十幾個縴夫合力拉動那小船,我有點不忍心下船走在河邊,領隊導遊人員,堅持要我坐在船上;下船我自動給十元人民幣小費,導遊立刻阻止我說:「不能給!」當時我有點愕然!

現在回頭讀沈從文的小說,才能真正體認到他小說中一字一句都含有鄉土意識!當年申請《諾貝爾文學獎》;沒有得到獎,可能是《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審委員不懂中國地方的民情風俗,有些含意,評審委員根本無法理解,也無法體會到那種深層意義或者說意涵!

沈從文先生〈白河流域幾個碼頭〉的短篇小說,巧得很,在我老家台南關子嶺附近,也有條河流名叫「白河」,和「白河區」的地方行政區域。我因為喜歡閱讀沈從文的作品,近年來,我也嘗試寫了多篇有關於對自己台南家鄉記述的文字。

台灣在清朝時期的「白河水域」和「白河區」,都屬於「下茄苳堡」的行政區,直到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受到行政區的重新劃分,「下茄苳堡」這地名消失,不再被使用了。但是現在地方上仍然維持這「下茄苳」的一個小村落,它流傳下來最有名的便是座名「泰安宮」的媽祖廟,如今成為「下茄苳」的地標,每年農曆3月23日的媽祖生日,這附近的30多個村落仍然都會舉辦盛大的祭祀和繞境活動。

近年來,我也特別是針對「下茄苳堡」與「白河」之間,有關的地方誌進行研究和發表了多篇文字,除了有本專書《紀事下茄苳堡》(如照片2)之外,在另一本拙作《台南府城文化記述》(如照片3)也特別收錄了:〈下茄苳與劉却的起事考〉、〈下茄苳張丙與沈知起事的反思〉、〈店仔口吳志高與白水溪教案事件〉、〈安溪寮陂、嘉南大圳與白河水庫〉、〈陂圳文化與白河木棉道景觀〉、〈獨好下茄苳堡〉等文稿,乃至於有篇〈下茄苳堡媽祖文創園區之芻議〉的專論。

承上述,我們談的都是沈從文作品中有關鄉土意識的文字或小說。而沈從文與張兆和,他們當時在胡適主持上海公學校務期間,其所發生的師生戀情,和他們夫婦的愛情故事,以及他們留下來的多篇膾炙人口詩稿,也是引發我喜歡閱讀沈從文先生作品的原因。

文末,特別引述:沈從文與張兆和剛結婚的時候,適逢沈從文母親病危,他必須返回家鄉鳳凰。他在船艙裏給遠在北平的張兆和寫信說:「我離開北平時還計劃每天用半個日子寫信,用半個日子寫文章,誰知到了這小船上卻只想爲你寫信,別的事全不能做。」

沈從文這趟的返鄉之路,是一種屬於湘西男人歸鄉的複雜心境,也是一個新婚男人遠離愛妻的思念,於是沈從文寫下了:「在青山綠水之間,我想牽着你的手,走過這座橋,橋上是綠葉紅花,橋下是流水人家,橋的那頭是青絲,橋的這頭是白髮。」的詩句。(作者現任台北城市大學榮譽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