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TB新聞網
新聞首頁 > 全民專欄 > 《溫州街瑣記128》選舉以勝敗論英雄
分享到臉書FB!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推特twitter!   作者:陳天授 時間:2022-10-19 人氣:

《溫州街瑣記128》選舉以勝敗論英雄

(全民專欄/陳天授)1989年12月2日,選舉結果在縣市長選舉方面,國民黨守住十四個縣市,民進黨攻下六個縣,無黨籍取得一個市(參閱明天會更好:關中傳奇)。整體而言,國民黨算是敗選,致使地方政治的版圖重新做了調整。我保存了國民黨中央黨部的一份〈七十八年中央及地方公職人員選舉檢討〉報告,內容我略做了修改之後全文如下:

在高潮迭起,風波不斷的情況下,七十八年三項公職人員選舉終於結束。

這項解嚴之後首次進行的大規模選舉,投票率高達百分之七十五,就參與的熱烈與絕大多數選民表現的理性態度而言,可以說是一次成功的選舉,但就本黨預期的目標而論,卻不能不說是一次重大的挫敗。

過去四十年來,本黨在各項大規模選舉中,平均得票率約百分之七十,掌握八成以上的席次。今年三項選舉,本黨總得票率僅有百分之六十點一八,扣除違紀參選者,僅有百分之五十六點五九,創歷年最低紀錄;而首次以合法政黨名義參與的民進黨則獲得百分之三十點九三的選票。

過去兩三年來,由於戒嚴解除,社會日益開放,民眾權利意識逐漸高漲,對施政期望水準也相對提高。儘管本黨積極推動改革,政府也加強從事建設,但由於步調過緩,政策搖擺、執行偏差等諸多因素影響,自然事倍功半,再加上本黨為求政局安定,黨內和諧,每每遷就現實,使得望治心切的民眾更加不滿,其中尤以高級知識分子反應最為激烈。

七十五年選舉時,已有若干教授公開為非國民黨籍人士助陣,當時還僅限於支持個人。今年選舉中,許多教授學者不但踴躍發言,甚至直接助選。例如自由派學者組成的澄社,發表的候選人評鑑結果,一面倒的支持民進黨;李錫錕任職的中央研究院和台灣大學,一百六十二位教授公開推荐尤清;在新竹市參選立委的蔡仁堅,也獲得一百五十位各大專院校教授的聯名推荐。

平心而論,這些教授學者未必認同民進黨的所有主張,但他們卻普遍支持民進黨提名候選人,一方面可能是認同候選人個人的理念與形象,另一方面則是「促成兩黨政治」、「支持強有力的在野黨形成制衡」的觀念使然。

這種心態對本黨固然不利,影響畢竟有限,真正對本黨形成威脅、造成傷害的,是這些教授學者的行動。他們不僅支持民進黨,而且譴責本黨,他們把政治、經濟、社會上種種的弊端,都歸咎於本黨,影響所及,使許多嚮往民主政治、知識程度較高的民眾,也引起共鳴。

平心而論,若干學者的立場是否超然中立?是否客觀公正?確實值得商榷!但是,我們無法諱言,政府的公共政策的確存在許多缺失,社會秩序的確比以前混亂,而這些才是傳統上支持本黨的中產階級,在選舉中減弱對本黨支持的真正原因,也正是民間充斥「換人做做看」論調的主要關鍵!

至於本黨本身方面,此次選舉堪稱歷年來動員最徹底,但也是失敗最徹底的一次。

李主席在革命實踐研究院對本黨當選人發表談話時痛切指出,地方黨務幹部的無能,文宣內容的失當,部份候選人條件有問題,黨籍候選人相互抵制,輔選責任還未能克服地方派系的限制等五項因素,是造成選戰挫敗的主要原因!

李主席的談話誠然一針見血。然而,深入探討,這五大原因也並非始自今日,歷年的選舉,或多或少都會發生這些問題,只是「於今尤烈」。歸根究底,必須從本黨的組織結構和制度上改進,才是正本清源之道。

眾所皆知,本黨組織早已呈現頭重腳輕的局面,中央各單位冗員充斥而地方人力不足。十三全大會通過的現階段黨務革新綱領中,即強調應調整組織結構強化組織功能,明白指出:

──中央黨部的組織結構在常設機構之外,應依功能需要分別設置任務編組,主要包括政策協調,組織動員及行政管理等部門。

──各專業黨部應審慎考慮其特性與事實需要,或強化其功能,或改變其組織隸屬關係,或改變黨團,如改為黨團則所屬黨員黨籍應納入地方黨部,以利選舉動員之統一指揮。

──為強化地區黨部功能,其組織結構宜就各地方特性作彈性之調整,加強其權責,並須多借重當地各級民意代表,意見領袖及熱心人士,協助推動黨的工作。

──充實地區區分部為完整精實的基層工作與行動單位。

二中全會通過的「革新黨務,為國舉才,落實輔選動員,達成政治任務」案,又明白揭櫫將朝向「中央精簡,省級整合,地方充實」的方向調整組織結構,對縣(市)區黨部採取彈性編制,對區黨部以下實施任務編組。

本黨如能真正朝向這些目標邁進以革新黨務,選舉的結果自當有所不同!遺憾的是,這些方案都沒有落實!黨員和組織的關係仍然鬆懈,組織型態和工作方法依舊不變,「黨部機關化」的傾向更加明顯!中央的決策無法貫徹到地方,基層的意見也極少能夠反映到決策階層,而中央各單位之間又往往囿於本位主義,不能密切協調配合,以致黨的整體力量未能充分發揮。

組織的鬆懈,削弱了本黨應有的力量,初選制度的後遺症,又使得這種情形更加惡化!

就事論事,為求落實黨的民主精神,建立公平的參選制度,以黨員初選做為提名的主要依據,確實值得支持。不過,從初選過程和選舉結果觀察,其效果實在令人懷疑。

首先,當初堅持實施初選的理由,是認為初選可以提振黨員士氣,增進黨員向心力;使輔選作業得到強化的效果;使黨員民眾皆能信服提名作業,黨部亦不須為了「疏退」、「勸慰」或「擺平」而浪費太多的人力與物力。

事實上,從若干地區的未獲提名同志及其支持者執意違紀參選,甚至集體退黨的現象,就可以了解初選是否提振士氣?有否增進向心?黨員能否信服?輔選作業是否得到強化的效果!再從本黨秘書長甚至主席都不得不出面「疏退」、「勸慰」、「擺平」,更足以顯示初選並未達到預期效果。

顯然,初選制度的精神值得肯定,作法卻頗多可議,選舉結果更證明在現階段裡,初選是得不償失,弊多於利。如果整個環境不能改善,選民民主素養不能提高,有否繼續實施初選的必要,確實值得審慎考慮!姑且不論其他的流弊,初選先天上即存在矛盾!地方黨部衡量各選區的政治情勢、政治傳統,對手的實力等因素,為求勝利,自然難免有規劃人選,為了使規劃人選脫穎而出,又必然公開或暗中予以協助,如此作法在輔選單位立場固然無可厚非,但對其他有志參選的同志卻極不公平,與初選公平參與的精神也大相逕庭!尤其是規劃人選的條件、形象又未必出色之際,必然引起嚴重反彈!即使勉強疏退黨內競爭對手,選舉時也無法獲得對手的支持。從四名黨內初選第一而最後落選的事實來看,就足以證明!

我們必須認清,選舉勝敗的關鍵,應在候選人本身,而非輔選單位,如果本黨提名同志操守有虧、形象欠佳,輔選單位勢必大費周章。此輩如果當選,營私牟利,適足破壞黨的形象,其落選卻又使輔選單位揹上失敗責任。但在考慮本身前途與輔選任務成敗息息相關之後,地方黨務幹部規劃人選時往往傾向選擇財雄勢大之輩,而才德兼備之同志也就只有埋沒、割愛。

總之,選舉必有勝負,得票率的高低與席次的多寡,固然應該檢討,但是更值得警惕的毋寧是以下的現象:

──二百五十萬黨員的本黨與二萬黨員的民進黨,無論就傳統、人才、資源或是輔選技術各方面比較,本黨部擁有絕對的優勢,為什麼苦戰的結果,本黨只以百分之六十對百分之三十的得票率獲勝?

──本黨執政多年,政績有目共睹,民進黨成立三年,既無具體政績,政見未必驚人,何以贏得三百萬選票?尤其「新國家聯線」成員,大力鼓吹台獨思想,罔顧國家安全和人民福祉,為什麼還紛紛當選?

──本黨失利的七個縣市,人口六百三十餘萬,佔台灣省總人口百分之四十,控制年度預算總和佔省府總預算百分之五十。對於這些縣市長今後可能的作為,本黨有沒有因應的腹案?對於下一次的選舉,本黨有沒有儲備人選?

──每次選舉之前,政府都信誓旦旦,嚴防金錢及暴力介入,然而,賄選的價碼卻越來越高,(今年立委、省議員選舉候選人花費估計在五千萬元以上,縣市長部分多半上億。)暴戾之氣也益發嚴重,選風是否還會繼續敗壞?本黨究竟有無整飭的決心?

──以往選舉期間,候選人不滿黨部輔選作業,憤而退黨者雖亦有之,為數不多,今年卻盛行「集體退黨」,動輒千百人!此種行徑固不足取,但何以致此?又應如何處置?

──本黨對地方派系的掌握已日漸鬆散,可供分配的資源也相對減少,今後黨與地方派系,利益團體的關係,應如何調適?

──民進黨在立法院已有二十一席,加上無黨籍成員,足以「合法」提案,干擾議事正常運作,如果策略性集中某一委員會,對於法案之審查,更將有相當程度之主導能力,再加上本黨增額委員推波助瀾,今後黨政運作勢必更加艱難!面臨資深委員逐漸凋零,卻仍意圖掌握大權,而增額委員又急於表現的情況,本黨將如何應變?

坦白地說,這次選舉的挫敗對本黨不僅是警惕,也是刺激,是危機的徵兆,也是轉機的起點!本黨能否記取教訓,由黨的革新帶動全面革新,不但是未來選舉成敗的關鍵,更是本黨能否繼續穩定執政的決定因素。如果本黨不從根本、體質上改革,只求在枝節、技術上改進,那麼民進黨「到執政之路」必然不遠。

本黨必須體認,未來的變局非徹底革新不足以肆應,而革新的成敗又端視全黨上下是否團結一致,能否崇法務實!如果決策階層不能痛下決心,提衰起弊,基層幹部又無法腳踏實地,積極主動,革新必然有名無實!

本黨也必須了解,未來將不再有「一級」或「二級」戰區之分,任何地方,只要民進黨推出夠份量的人選,都可能一夕之間變為特級戰區!本黨也都沒有絕對的勝算!

有鑑於此,本黨必須加速推動現階段黨務革新綱領,全力整頓組織,健全人事,務使全黨同志都能從心裡到行動,徹底全面革新,再由全黨的動員,進而促成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的革新。

必須強調的是,唯有實際的行動才能證明本黨革新的誠意,也唯有具體的效果,才能激發國人對本黨的信心!展望未來,本黨固應將黨建立成一個有效的動員體系,以健全的體質來面對挑戰;本黨更必須透過從政同志積極興利除弊,造福民眾,使人人覺得「有本黨才有希望,有本黨才有前途」,唯其如此,本黨才能永垂無疆之庥。

就我個人對這次選舉之後的對台灣政局來論,我認為如果說1988年7月國民黨第十三次全代會中央委員選舉後的權力結構,本省籍地方政治人士大量地進入中央權力核心,是代表著蔣經國推動國民黨本土化的完成。而這次選舉是民進黨首次的與國民黨展開政黨競爭,其在縣市長人數的當選占有了相當比率,是代表著中華民國的逐漸本土化跡象已浮現。(作者現任台北城市大學榮譽教授)

-->